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礼,明清释奠礼在主体的礼仪程式和礼仪规范方面保留了固有的礼仪特征,传承了释奠礼这一古老礼仪的本质意义,同时也凸显出不同朝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彰显出礼仪制度"变"与"不变"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明清两代释奠礼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挖掘释奠礼的深层次内涵,而且对不同朝代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特征有一个侧面了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周公孔子制礼作乐奠基,到《大唐开元礼》纂成定型,而后又传承宋元明清,传统礼仪绵延3000年。这种礼仪在古代文化中占据着基干和核心的位置,是如台湾大学高明士教授所说:“如果要以简单的文字来说明中国文化的主要成分,实当举礼、律两者。”(《论武德列贞观礼的成立》)礼法涵盖了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评论周秦汉唐礼仪文化,应给予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呢?礼仪最早的产生在人类社会文明曙光初绽的远古时代,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极低下的生产力下,能得到的维持生命的食物经常是极为有限的。需要一种强制和自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能够平均分配食物,人类社会的第一礼“饮食之礼”,就这样体现着克制和公正,产生出来了。《礼记·礼运》篇对此有个出色的论断:”夫礼  相似文献   

3.
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礼”思想作为农耕文明重要文化遗产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因由,传统武术礼仪教育也因此烙上深深的印痕,从拜师择徒到德化教育无不彰显出儒家思想的印记,呈现出民族礼仪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诗经》中“礼”、“仪”二字的含义,论述《诗》反映礼的思想是《诗》与礼的关系中重要的方面。典籍记载礼典用《诗》的篇目有限,本文考察了《诗经》结集的情况及礼典中“无算乐”的性质,从而明确了典籍记载之外大部分储》篇与礼典的关系。论证锵》与礼都是先王之教的载体,是情志在不同阶段的产物,揭示了《诗》与礼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
礼仪实践训练课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看、学、练、演、用”是礼仪教学的常规模式。课堂教学重在讲,主要是转变学生观点培养礼仪意识,让学生深深体会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道理。而实践训练教学更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它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律、自主,并逐步将礼仪要素转化为自觉、自然的文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唐代所称之“礼”既指体现礼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三礼”,又指唐代统治者根据政治需要与社会变迁因时变通制定的“新礼”。唐令的制定完全体现了中国传统礼的宗法等级原则和精神,唐令的许多规定直接来自于礼的内容,而这个“礼”,主要是指以“三礼”为代表的古礼。唐代“纳礼入令”不仅表现在唐令与礼(三礼)的内容的一致性上,而且也反映在唐令与礼的冲突问题上。唐代礼令关系的另一面,即唐礼与令的衔接关系。唐令与唐代礼典的这种衔接关系一方面取决于唐令的制度法性质,同时也是由唐代礼典的礼仪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礼仪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具有重“礼”轻“体”,且对传统礼仪表现出皈依与反叛的两面性等特点;探索了传统体育礼仪对传统体育的影响,认为:使传统体育脱“俗”向“雅”,去竞技化而促进礼仪体育的发展,并间接促进传统体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另外,约束了女子体育的发展,使部分项目脱离群众并走向神秘化。  相似文献   

8.
<正>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独生子居多,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多冷傲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加强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学校里实施礼仪教育呢?一、开展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在他的专著中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礼"而闻名于世。如今,各行各业都积极开展礼仪教育,而作为培养人才基地之一的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本文结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色,阐述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孔孟荀之礼更有其重要的意义。在孔孟荀那里,礼可以分作三重境地,分别为经验境地的“礼之仪”,道德境地的“礼之义”,天地境地的“礼之理”。经验境地之礼囊括了经验世界中种种人伦秩序、规则、仪式、制度,导源于道德境地之礼。道德境地之礼作为人的德性之一,发端乎人之情,归本于仁爱,且给出了经验境地之礼。而经验境地与道德境地之礼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人间之仪则、生灵之礼性皆本源于天地境地之礼的一体流行。且天地境地之礼是经验与道德境地之礼的总根源,内涵于万物之中,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地须臾不可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社会分析法,对传统体育与礼仪结合的机理进行探索,认为:传统体育与礼仪有双向的依附性,传统体育与礼仪的结合符合古代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对传统体育礼仪进行思想性分析认为:传统体育礼仪中的等级制度、门派制度、性别歧视、以礼代法等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应该摒弃;其中的德礼并重、贵和尚中、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有品鉴百花和为花作谱的传统。牡丹在这一文化“大传统”中,享有至高的品第和礼仪。系统梳理唐末至清代各类牡丹花谱,牡丹的品第与礼仪源自历代士绅的建构,其从山野中的木芍药变为百花秩序中的“一品”和“花王”,并在品赏时适用九锡之礼,其背后蕴含传统等级秩序的思想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3.
殷商时期王畿之外分布有大量的方国诸侯,它们与商王朝之间是十分脆弱的主从关系,双方通过一定的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习俗和规定来维系这种并不稳定的联盟或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甲骨卜辞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确存在着诸侯朝觐商王以及商王礼待来者的礼仪内容,包括商王朝对朝觐者的迎入之礼、诸侯至王都之后所行的将币和助祭之礼、商王对朝觐者的赐命与飨燕之礼等。后世文献典籍所见的朝觐礼仪在3 000年前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大多可见其史影,周因于殷礼的传统观点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4.
射侯是我国古代“射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分析侯的形制、射侯的礼仪及意义等。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认为:体育礼仪是体育文化在礼仪层面上的表现,并进一步提出了体育礼仪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时代性与发展性、独立性与依附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和以礼化德、联络感情、行为约束、净化体坛、文化表达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清人王闿运所著的《湘绮楼日记》内容丰富,日记中有很多关于礼制礼俗的记载,其中与学校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礼仪制度——学礼,记载的也较为详尽,有释奠礼、释菜礼、送学、入学礼、视学礼以及鹿鸣宴等.不过,从日记材料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晚清这些学礼依然在施行,但也表现出式微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从东西方技击礼的不同表现形式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文化学、社会学、哲学、体育学等理论对技击礼的产生与演进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技击礼的文化内涵及其表征特点,全面分析技击礼的内在特质。研究显示,技击礼的产生与演进受到人类心理、社会“礼”文化与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技击礼内涵的特质是社会文化的折射;技击礼的表征系统由形、貌、意构成。技击礼的规范与内涵的发展,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不同技击术的核心价值与文化是保持该文化源远流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不同时代给予技击文化的要求不同,因而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弘扬民族文化,还要完成文化的更迭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以文献资料与社会分析法,从保护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和重塑社会礼仪等方面论述了将传统体育礼仪引入大学体育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了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的实现策略,要处理好传统体育礼仪与西方体育礼仪的关系;加强研究,正确估计,适度、灵活利用传统体育礼仪在大学生礼仪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体育院系的带动作用;建立以体育课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园礼文化建设为两翼的传统体育礼仪进大学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青少年礼仪修养严重缺失、道德水准偏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建构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刻不容缓的问题。跆拳道运动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重德精神,不仅重视对跆拳道机能的锤炼和提高,更强调跆拳道礼仪精神修养的提高和升华。在培养和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格精神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