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德伦理学如何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具备理论优越性.以安斯库姆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了论证,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类型.  相似文献   

2.
自宋明以降,传统儒家的发展就其理论方向而言主要是孟子学一路的充分展开,此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那里。在此理论背景之下,儒家道德哲学的理论建构被简单地化约为孟子学意义上的情感主义进路。就思想史本身而言,这造成了对儒学内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种遮蔽;就儒学之作为一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思想文化而言,更不利于我们充分发掘传统儒学内部多元性的思想资源以实现其在当代的理论重建。研究表明:作为孔子之后早期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道德哲学典范,孟子将道德基础建立在情感之上,代表了一种情感主义的理论取向,而荀子则以理性为基点展开其道德哲学,则代表了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取向,二者在理论建构上呈现出一副相映成趣而又殊途同归的图景。在儒家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会通的学术视野之下,从"人之所以为人者"、"涂之人可以为禹"、"是是非非谓之智"以及"积礼义而为君子"等四个问题的探析入手,揭示荀子道德哲学建构的理性主义进路这一独特的理论特质及其之于儒学重建所可能的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向,美德的展开涵涉了意、情、知、行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轨迹"形态的特征。美德的"多轨迹"形态以自身构成要素及其作用为内在机理。但并非所有立场的伦理学理论都关注或承认美德的"多轨迹"形态,相比于美德伦理学,规则伦理学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在美德的理解问题上体现了一种较为狭窄的视域。把握美德的"多轨迹"形态,关乎我们对美德自身的完整理解和现实中美德品质的个体殊异性问题的深入认识、完全美德与自然美德间差异的厘清以及美德伦理学所具有的特定学理优势之把握,因而是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美德伦理学是一个当代伦理学概念,它具有当代伦理学的结构.在强意义的"现代假设"(modern assumption)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在弱意义的现代假设下,它可以是美德伦理学.依据当代伦理学结构来考察古代伦理学是不合理的.当代伦理学结构导致了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应当互补和融合,以实现在解释道德生活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5.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6.
自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起,有关"幸福"的道德哲学思考就被提上了日程,走上了更系统化,更严谨,更完整的伦理学这一康庄大道。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幸福问题做出系统而完整阐述的哲学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人生之最高目的的幸福是通过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被获得的,完满的幸福也即思辨活动,它是爱智精神在伦理学中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适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贯穿全文,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适度"概念的界定,对获得途径的探究,分析其特性作为选择时的一种实践智慧和选择美德的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仍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印度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表述的伦理思想可以启示我们从一个包容、多元的角度看待西方伦理学中的三种主要理论:康德的道义论、功利主义的后果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它们分别涉及到人的认知性、感受性和德性.这三种理论各有其支持的理由,也存在各自不同的困难.但它们之间不会完全相互排斥,而是和而不同.其中的每一个都不能充分地解释道德行为.只有基于责任、共同善的追求和美德这三者,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良品伦理学的强势复兴,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的实践观念在当代道德哲学论域颇受重视且影响广泛。但实际上,他们的实践观念都偏离了人们的常识,从而流于偏狭,其实践价值也要大打折扣。我们需要发展一种常识性的实践观念。属人的良品成于常识性实践,而不是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理解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道德哲学,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存在往往反映一定的道德哲学观念。因此,深入反思道德教育背后的道德哲学背景,是理解、揭示道德教育之病症的根本。长期以来,现代道德教育因以规范伦理学作为哲学基础,从而改变了道德和教育的本有特征,消解了自身的本体意义,由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权威。回归德性伦理,是克服规范伦理学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回归自身本真存在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