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碧 《西北师大学报》2006,43(3):108-113
占筮在《周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美学意味。《周易》卜筮既是智慧之“研玩”,又是一种体验性的审美;大衍之数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数的认识和崇拜,又蕴涵着其对数的审美和大而化之的审美态度;在《周易》中,“神”和“易”几乎同样特殊,占筮之神秘也使其通向审美。我们有必要对《周易》占筮重新认识,并挖掘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易》筮溯源──古筮法研究之一尉迟治平《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它原来只是古人的占筮用书。《易》通过占筮来构成系统网络和立体框架,从而组织材料和表现思想,占筮虽然只是《易》学的躯壳,然而没有占筮就没有《易》,不了解筮法,也就很难读懂《周易》...  相似文献   

3.
《周易》乃卜筮之书,春秋时代主流社会对其筮占仍推祟备至,然在其被具体的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和发展的态势。筮占方法在继承古法的同时也有所突破,形成“之八”新概念,但没有最后定型化。卦象说则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大,宇宙自然之象已完全具备,而以人体及人际关系取象还刚刚萌芽,以人与自然两类意象之扩充增补显示各种具体而琐细的意象也仅起步而已。引入注目的是卦德说兴起,春秋时人通过对《周易》卦辞、爻辞的重新阐释,赋予其丰厚的伦理道德内涵。而用《周易》证事证理则抛开了筮占迷信,把卦象、卦爻辞当作立论说理的依据,给《周易》之流播接受披上了与筮占无涉的新装。  相似文献   

4.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5.
《周易》本名《易》,乃儒家“六经(易、书、诗、礼、春秋、乐)”之首,故又称《易经》。原本是供巫史算卦所用的专门著作,以卦爻辞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记载了上古巫史们世世代代卜筮所积累的经验。相传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都是卜筮之书,与《周易》相类似,但其书早亡。汉代时尚存《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后来都散失了。今传者为后人依托,并非原本,不可凭信。至于被儒家奉为经典的《易》,实为周代卜筮之书,故称《周易》。秦皇焚书,不焚卜筮之书,故《周易》得免于秦火之劫,作为可靠的先秦典籍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一本占筮之书,包含有一整套占筮术语,成书年代大约是在西周的初期,作者应当是周代的筮官。经历了从卦辞到爻辞再到传辞的演变过程,从简朴至繁冗,从单纯的记录整理到理性思维的跃迁,而《周易》之朴素的本义也渐被掩盖和歪曲。真正地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释《周易》是从近代学者开始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三、易与占对于占,《尚书·洪范》曾有过记载:“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又说:“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可见,“卜筮人”是一种脱产的宗教职业者,当稽疑之际,可以向他们寻问解疑的途径、方法及其结果,而且还要把握“三人占,乃从二人之言”的原则,意即不可相信一个人卜筮的结果,而是要三人同时卜筮,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定夺。由于卜筮的结果与事实常有不符,到春秋之初,卜筮在人们心中便发生了动摇,故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的记载。占也是《周易》的一个方面,是出于对未来吉凶悔吝的怀疑而采用的决策手段。在《周易》作者看来,世界是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但他们又力图探索出一个能预知未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以《左传》、《国语》中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探讨了春秋时人占筮时的若干心理,即占筮之前的倾向性心理;先卜后筮的舍逆取顺心理;取象和释意的随意性心理;联系事项的附会性心理;用占及评论的劝善性心理。  相似文献   

9.
《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本为卜筮之书,其最初来自古人的占筮记录,占卜的目的是让天来决定吉凶,帮助决策,并按照天的指示行事,因而创作之初即为朝廷专利,成书后就参与了国家大事的决策。"贞"字在《周易》中是高频字,且非常重要,对它的理解学术界分歧依然很大,重点从《周易》文本出发,可探讨"贞"字的本义,认为"贞问"更符合《周易》的占卜性质。  相似文献   

10.
《左传》里记录了大量的龟卜和筮占的例子,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春秋战国时人再也不像商周时期的人们那样对卜筮崇信和依赖,它们在“国之大事”和日常琐事中失去了往日的决定性作用,于是本试从“卜先筮后”、卜贵筮轻、卜筮的衰败和衰败的缘由进行论述,并试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易》卦、爻辞产生在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在殷末周初。《周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孔颖达《周易正义》说:“以当纣世,忧畏灭亡,故作《易》辞,多述忧危之事。”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周易》的卦、爻辞当著作于西周初期,出自当时掌卜筮官员之手。说明《周易》的出现,并非周厉王末期一时之作。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卦爻辞之作在殷末周初,阴阳矛盾变化的文化观念构成了《周易》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他的一切思想,都是围绕着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范畴来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从殷商龟卜到《周易》用蓍草占筮,不能简单理解仅是筮卜工具的变化,而是表现了所象征的内容、观念及其逻辑思考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 筮与《易》,是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创造的,充满着神秘的东西,对后世影响深远。历来研究它们的人很多,但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它们的演进及其对数学的影响,即其中之一。因此,本文拟略加论述。 一、筮——《易》的演进 占筮之法,产生于原始社会。传称伏羲作八卦,即透露了个中消息。嗣后,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连山》未能流传下来,考古也未发现夏代占筮的材料。《归藏》没有传世,不过殷代占筮的材料已发现了若干,使我们得以窥其面影。《周易》则完整地遗留到现在,我们可以观其全貌。由此,笔者发现,《周易》是从筮逐渐演进而成的。 殷人除了用龟甲兽骨占卜外,复有占筮之法。占筮之法如何?且看几条记录在甲骨上的筮辞: 上甲,六六六(外·448) 一二三四五,上吉;六七八一二,上吉。(前3、1、1) 一二三四五六七,上吉。(前3、1、2)  相似文献   

14.
编著摘要:《周易》之卦爻辞有字面含义、儒家释义、卜筮隐含之义、启迪管理之义。《周易》以神道设教的方法、占事寓理的手段,从精神上给人以引领,可以说《周易》借助卜筮实现了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周易》这部书很有自己的特点.韩愈曾说:“《易》奇而法,《诗》正而葩”.《周易》奇,奇就奇在它用筮和卦说明问题.西方人对此也刮目相看,把《周易》称之为东方神秘之书.西方人不明白它,有情可原,因为他们不太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华夏后裔,身置伟大祖国的文化氛围之中,对《周易》有所了解是必要的.笔者试就自己所了解到的点滴罗列出来,以期得到方家的指点与斧正.一、天行健所谓“天行健”就是说,上天德行刚健.《说文》:“乾,上出也.从乙.乙,物之达也.”  相似文献   

16.
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保存了许多卜问具体事项的卜辞。这些卜辞并非没有价值,它反映了卜筮从先秦时期卜史掌握的正统地位开始流落民间,开始"切于民用"的演变趋势。帛书《周易》卦序排列,是从通行本卦序向纳甲筮法卦序演变的中间阶段,同样是筮法演变的重要环节,这对易筮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天才 《天中学刊》2006,21(6):33-35
朱熹认为《周易》是“古之卜筮之书”。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就远远不是什么“卜筮之书”了,虽然如此,《周易》的富赡精深的哲学思想还是与以“蓍”为工具的卜筮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蓍”也就在《易传》里被赋予儒家的道德观和特殊的哲学内涵。这是因为“蓍”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命的崇拜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使《易》学思想建立在一个严密的数理逻辑系统之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连山》、《归藏》、《周易》三书实即一书,是《易》在夏、商、周三代的不同名称,并溯其本源认为,此上古卜筮之书实即是人造综合图腾——龙形成之过程,故《易》实可称之为《龙经》。  相似文献   

19.
《周易》本出于占筮,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筮仅占《周易》内容之一部分,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伦理道德等则占有重要地位.时下,有些人打着研究《周剔》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肆意歪曲《周易》本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愚弄和毒害群众.为此应从多方面给予批驳.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语教材(必修)选有《诗经·卫风》中的一首诗《氓》,其中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教材注释为:“你用龟板、蓍草占卜,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体,卜筮的卦象。咎,灾祸。”注释中“咎”解释为“灾祸”没错,而“无咎”却简单地用否定的形式解释为“没有不吉利”却失之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