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知识女性"改造/成长"模式在文本中有三种表现爱情和革命的顺生模式、背离模式和相生模式.三种叙事模式都是以爱情叙事表现革命主题,三种模式合起来看,就可以形成革命、爱情和女性解放之间的一种比较辩证的关系观.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之一,或凄美或热烈或纯真的爱情故事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作为当下创作状态之一的"80后"写作自然也叙写了爱情,但是和以往文学叙事中的爱情相比,"80后"爱情叙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爱情的诗意受到欲望的强烈冲击呈现出明显的欲望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中,女性在追求平等自由的爱情婚姻时表现出大胆、果敢的强势倾向:男性在婚姻爱情问题态度上体现出怯弱、优柔寡断的弱势状态.两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阴盛阳衰"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四大爱情剧入手.具体分析女强男弱的格局,从审美角度来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于"爱情问题"这一特殊领域.从二十年代初期女性作家对爱情不乏盲目的憧憬、礼赞,经由时代现实的一系列碰撞之后,到二十年代后期,女性作家的思考更趋深入,初次揭示出爱情内部的复杂性,并普遍滋生出一种失望情绪.这种失望情绪,以及内中所含的对几千年传统文化打造出的男权秩序的批判意识,为后来女性创作的思考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文学家在塑造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时,"多余人"在爱情矛盾冲突中的性格特征是塑造其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当"多余人"在爱情生活中退缩、消极应对,甚至逃避时,俄罗斯女性对爱情追求的坚强决心和果敢行动也愈发与"多余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凸现了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作家的道德理想及时代对"新人"的期待和呼唤。  相似文献   

6.
蔡玲玲 《文教资料》2008,(28):76-77
"爱情"和"死亡"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两大重要主题,博尔赫斯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擅于惊心动魄的死亡叙述,但是对待爱情始终"谦虚"回避.不管怎么样,在文本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依然可以看到博尔赫斯的不俗的爱情见解,隐含在哲学思索中,宇宙观念中.生命体验中.  相似文献   

7.
陌生的爱情话语——浅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中爱情书写空间狭小,但有关爱情的文字依然存在。论文聚焦"十七年"爱情小说书写的两大主要模式:战争爱情与劳动爱情。前者圣洁而悲壮,后者功利而理性;同时分析两大模式下爱情书写在心理纵深度、艺术表现力、时代烙痕、女性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相异或相同的书写特色。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女诗人舒婷,以其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抒写了自己的爱情理想.但是,她依然从一种二分的视角出发,将女性放置在一种需要他人定义而存在的位置,并没有超越到更平等更独立的思维当中去.  相似文献   

11.
水是天下至柔之物,故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诗句;水是天下至清之物,故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水是天下至纯之物,故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水的这种柔、清、纯特性很适合表达相思恋情.自古以来,很多爱情往往发生在水边,敏感的诗人们用水来表达爱情.本文旨在探究这古诗中奇异的爱情"水"意象,看看诗人们是如何借助这奇异的水来诠释爱情的.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到未成年之前--准确地讲--即"有了爱的萌动,又还尚未接触婚恋"的时候是爱情教育的最佳时期.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因此,在中学进行爱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学阶段是进行爱情教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三、高一、高二为重点阶段.  相似文献   

13.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开拓意义;从横向上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男作家所无法替代的女性心理情怀和艺术气质,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性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抒写,突出其"觉醒而又困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多模态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认知语言学范式下,本文拟以视觉诗"40-Love"为例,分析依托于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隐喻的动态构建.作者认为.该诗歌的视觉模态即graphology(非语言的、有形的图像)前景化主题,构建了隐喻"中年人的婚姻是临界局点(比分40:0)的网球比赛".视觉上的"先形夺人"突显了主题,并使诗歌具有艺术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诗歌的图形与文字相互印证或加强,读者在视觉观赏临界局点的网球比赛的同时情感体验看中年夫妻的"千钧一发"的"爱情现状",两个不同城内的成分被建立了联系.多模态分析视觉诗歌的隐喻意义为解读主题和美学价值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诗经时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人品貌学识的质朴要求,女性对爱情的大胆主动,婚恋由开放转向保守,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得到了突出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最纯美、最本真的表现至今仍让我们心神激荡。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作品以女性为中心主题,通过婚姻和爱情反映出女性的生活和思想意识。镜像是构成张爱玲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镜像从侧面反映出她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意识,从而反映出张爱玲追求男女平等、生活独立、情感自由的爱情意识,批判了传统观念中陈旧的婚姻中的奴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奥兹小说中始终贯穿着女性爱情婚姻悲剧主题,“不能承受之重”使她们或歇斯底里或自杀或私奔或离异。究其原因,逼仄的物质生活环境扼杀了女性的罗曼蒂克情结,使其生命力枯萎;家庭、社会中的失语地位与鲜明的个性意识激烈冲突。造成女性精神世界的分裂与崩溃。通过对女性不幸爱情婚姻的探讨。奥兹着力表现犹太各散存文化单元间的冲突和传统犹太文化与欧洲文化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19.
“三言”中的爱情描写与真正的爱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它们或过度强调了外貌在爱情中的作用,或过分关注了爱情关系中的情欲行为,或在爱情中掺和了一些非爱情的杂质。产生这种现象,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编纂者冯梦龙及其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的爱情篇章不仅以爱为旨,恩情因素在其中也具有主题地位。恩情主题与爱情主题一样是作者审美理想物化的结果。恩情意蕴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由妖到人的形象升华,提升了女性形象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