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明确了学与思的关系。战国时子思继承了孔子的学习观点,在《中庸》中进一步提出了“慎思之”的学习理论。所谓“慎思”,就是学习要善于分析与思考。此后,自古至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启发性很强的栏目,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相似文献   

2.
学问,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3.
高中数学课堂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探究式教学的由来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孔子主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好学”就是指学生自主求知,不要等着让老师给你传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揭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这里的“学”实际就是接受学习(读书或听讲),“思”即自主思索,实际就是探究学习。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都是在强调不能盲目接受,要善于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4.
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其大半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论语》中的孔子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探讨孔子论学,将对我们的学习活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一、学习方法论。学习是否得法,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孔子对学习方法的论述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一)学思关系论。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孔子提出的关于学与思关系的见解:“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关于学与思的论述表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徐敏 《贵州教育》2000,(6):15-16
一、学习艺术的回顾及界定学习是一门艺术,这一观点在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的言论及著作中涉及颇多。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习时要“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欠也。他认为自己是通过多闻多见而获得的知识的。据统计,《论语》一书中论及“闻”知的有五十七处,论及“见”知的有七十一处。可见孔子非常重视通过感知获得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从而明确地论述了学习中感知与思想的关系。战国后期的唯物主义思维家荀子也主张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他说:“君子之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历史 ,上下几千年 ,悠久而连贯 ,又枝蔓繁芜 ,盘根错节。故研究中国史 ,通识尤难。历史通识 ,一是指贯通的见解 ,一是指独到的思想。见解是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与把握 ,思想是对历史事实之意义的思考。概括而言 ,前者为“学” ,后者为“思”。孔子说 :“思而不学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学与思 ,相辅相成 ,有如鱼水。学要贯通 ,思要独到 ,亦须学而思 ,思而学。然而 ,道理明白 ,做到却极不易。近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 (以下简称《通论》) ,甚为先生对中国史之通识所折服。先生论史的特点 ,是先立其大 ,又一定从源头上讲起。如先…  相似文献   

7.
《复兴历史教科书》(共四册)是民国中等教育研究专家徐映川于1933年依据新《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供高小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今天,在笔者看来。这都是一本在“作业设计”方面有着鲜明特色的历史教科书,体现了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性,值得今天的历史教科书编写者学习借鉴。《复兴历史教科书》的作业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文之前有“问题设计”,课文之后有“习题设计”,而尤为可圈可点的则是课文之后的“习题设计”。下面笔者拟对这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作业设计”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色做一简单的评析:  相似文献   

8.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学、思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  相似文献   

9.
孔子谈学习方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光学习而不积极思维,就会迷而不知所向;如果思维不以学习为基础,就会流于空想,会带来知识上的危机.因为学习是人类独特的活动,是人类知识的继承活动.这种继承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要通过独立思考,学、思结合,才能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少同学都想寻找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求快而多地掌握知识。在这方面,孔子提倡的四个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更加糊涂。只有把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二、学与问相结合。孔子提出欲学必须“切问”。他自己学习时就是“每事问”的。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有“每事问”的精神。不懂就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切不可不懂装懂,羞于问人,贻误自己。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道德教育传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哲学观点出发,根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仍然有其可资借鉴之处。第一,关于学思结合的道德教育方法。孔子在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道德知识、进行道德修养的条件和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2.
在孔子诸多杰出的弟子中,子贡其人极富特色,很有魅力,令人折服。在今日的中国,研究子贡很有意义。一、多思善问崇真务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是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关键。在孔门弟子中真正理解孔子这两句话的应首推子贡。子贡“学”“思”并重,从而在道德、学问、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子贡好问,并且善问,由《论语》、《左传》、《国语》、《庄子》、《苟子》、《吕氏春秋》、《礼记》、《孔子家语》以及(说苑跨书,可发现,子贡向孔子求效时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孔子…  相似文献   

13.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14.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 (上 ) (华东师大版 )的课文思考题中 ,充分展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同以往教材相比 ,有许多不同之处 ,最大的不同是 :编写者有意识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了大量的课文思考题。我们认为这类思考题主要起到了以下作用 :  一、用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文思考题中 ,以历史知识为依托 ,让学生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如第 4课的讨论题是这样设计的 :为什么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 ?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二个具体事例 ,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学生在学习了大禹治水后 ,就会弄…  相似文献   

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叙了一则“孔子学弹琴”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在学习弹琴过程中,能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融会贯通”。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家师襄子学习弹琴。一首乐曲,孔子练了十天,还不打算学新的。师襄子说:“你可以再学一首乐曲了”。孔子说:“我学会了曲谱,还没有掌握技巧。”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巧,可以再学一首乐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过了一些时候,师襄子说:“你  相似文献   

16.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学而思”。对学生,他强调学思结合,要求学生能积极认识治人之道,对这种“道”能融会贯通。所以,他既重视学,又重视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谓“温故而知新”(《为政》),正可作为“学而思”的注解。“温故”而不能“知新”,就是“学而不思”;如果不“温故”而欲“知新”,那当然就是“思而不学”了。学与思结合才能学习好,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他以为对于那些不去追问事物原因的思想懒汉,是无法进行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引用孔子《论语》中“__”一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2.《论语》中阐明“学”与“思”相互关系的句子是:__。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就曾提出“学思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问、思、辨、行,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和教学过程.当然在当代教学中启发式教学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动手、动脑、汇总”等几个环节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版初中《语文》第一册课文《〈论语〉十则》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正文下注释为“疑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一则作了如下解释:“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迷惑”与“疑惑”是一对近义词,按这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导致的结果几乎是一样的,即“迷惑”和“疑惑”。但事实上,“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引起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那么,“殆”字应怎样理解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搞清楚学与思…  相似文献   

20.
黄桂林 《陕西教育》2001,(11):21-2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由此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在语文学习中,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