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纪录片(这里指人文类的影片)有许多共同要素的历史片(我们多称为文献片),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视艺术门类。由于文献片更多地强调历史的特性,其自身的理性色彩使它较之纪录片天然地缺少了些观赏性。于是,在创作文献片时,如何能更多地考虑文献片的大众性,使偏爱剧情片的观众也能坐下来看历史文献片,就成为我们的一个大课题。笔者拟就今年参与  相似文献   

2.
江西广播电视台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反复打磨,创作了百集老红军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第一部分十集近期在江西卫视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是一部以人物访谈为主的口述历史文献片,每集讲述一位人物、一个故事、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3.
当历史成为一种记忆,当记忆被淡忘,历史文献片的作用就是,打开尘封在时间隧道深处的记忆,让历史从中走出来,生动鲜活地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展现给今天的观众,从而能给观众一个或者多个审视历史的角度,进而让观众形象地了解历史、获得感知。历史文献片,当然首先要重“史”,但是,在厚重广阔辽远的历史中,“人”是最基本的因素,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史之“魂”。而如何去把握这史之“魂”,如何使史之“魂”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灵光,则是我们这些纪录片工作者所应当牢记不忘并孜孜以求的要务。2005年,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又见梅兰芳>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它全景式地呈现了关于梅兰芳的历史记忆,从影像修辞和精神实质上做到了对"美"和"幻想"的共同诠释,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创作范本.  相似文献   

5.
2007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以<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为题发表专栏文章,对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发展作了评价.文中谈到:"<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电视人用12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透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  相似文献   

6.
一种新兴的电视文化现象正脱颖而出,这就是人文纪录片的兴起.人文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将几千年以来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通过电视媒介手段展现给观众.同时融人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使其真正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10集电视纪录片--<河之南>便承担起这样的历史重任,让受众领略到了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河之南>对中原文化的审视,印证了创作者们的口号--"启动我们的文化朝圣之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空前繁荣,仅在中央电视台每年播出都在干部(集)左右.近两年来,北京、上海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固定的纪录片栏目,标志着中国纪录片创作和传播开始走向成熟.那么,当我们回望纪录片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否能找到一条指引它发展和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和理念呢?……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20日,正值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两年前,我们这个团队曾成功地创作过纪录片<香港十年>,这对于我们此次拍摄<澳门十年>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又带来不小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纪录片艺术创作理念的不断发展,其声音也越来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要素,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来看,它的创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声音在纪录片中的介入与电影的整体发展一样,也是从无到有,最终使声音成为重要的艺术元素、叙事元素、审美要素,为纪录片的艺术展现提供更佳的表现手段,使之在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审美性、体验性与思想性等方面作出更具魅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历史题材并不陌生.如何才能将文字的历史转变成影像,是创作者遇到的共性难题. 在创作<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两部历史纪录片时,我们不仅希望用电视来表现历史.更希望明确传递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观点.两片所对应的500年世界近代史和167年的中国近现代史,过去一直以历史教科书的形态植根于人们脑海之中.那么,如何才能以电视纪录片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呢?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10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奥林匹克>以第四集<微笑·1988>参评在米兰举行的第26届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并最终获得了奥林匹克精神价值单元的最高奖--荣誉花环奖. 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是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体育电影电视届最高盛会.电影电视节共分: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个人项目纪录片、集体项目纪录片、奥运冠军纪录片、报道纪录片、体育广告、电视表演和新技术、体育与社会、电影等9个竞赛单元,每个竞赛单元设一个最高奖.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2008年底,在全党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央视热播的七集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在全国引发广泛的强烈反响.创作这样一个意义重大而又题材敏感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为此付出的辛劳肯定鲜为人知.本刊在此发表该片总编导阎东的创作感悟一篇,希望对读者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大量出现,<失落的文明>、<历史的转折点>等均以真实再现历史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进入21世纪,<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丝绸之路>等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大拓展了观众的视野.而央视打造的<大国崛起>则代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情景再现"、唯美的电影造型以及生动的故事手法不仅成就了<复活的军团>,更代表了导演金铁木的创作风格.纪实风格、叙事手法的多元化,审美价值的平民化是金导作品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复活的军团>的分析,总结出金铁木创作风格,从而使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文献纪录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影视节目样式,过去的30年,中国文献纪录片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2007年底召开的"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论坛暨展映"活动第一次将"文献纪录片"作为命题进行了大规模学术研讨.有学者认为,近来以大型文献片为主的新的纪录片创作高峰是中国纪录片全面复兴的先兆.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无疑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伟大时代,是四分之一的人类走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有历史学家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形象地称为"历史三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浓缩了西方自地理大发现之后几个世纪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历史的亲历者还是后人,都有义务记录下这一悲壮甚至惨烈的历史大变局,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见证.但是,长期以来,国人用影像记录历史的意识并不强烈.在中国电视史上,纪录片长期以来与历史学并没有多大关系.直到进入上世纪90年代,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将历史题材纳入创作的视野,<毛泽东>、<邓小平>、<百年中国>等一批文献纪录片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一些电视人开始考虑用影像表现历史的可能和途径.这样,历史学家们早已提出的"影视史学"开始引起他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无疑,直到《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真正自觉地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在此之前,即使中国电视纪录片曾不止一次引起过观众的注意,但观众的这种“注意”中,总是缺乏真正为艺术才具有的情不自禁的激动和迫不急待的投入!现在,观众在《望长城》中感受到了。《望长城》对理论界的冲击力,则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历史契机,一个能使我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重新进行全面审视的支点.这个支点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能使我们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18.
伊文思一生的纪录片创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为世界正义与和平事业呐喊助威,二是自我心灵与精神探索的个人化抒写.本文以其经典作品<雨>和<风的故事>为文本,探析了伊文思创作中独具特色的个人化抒写.纪录片通常以真实、客观、零度情感为要旨,伊文思的个人化探索无疑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春节前后,出现两部<闯关东>作品,其一是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其二是8集纪录片<闯关东>.前者故事情节大气磅礴,场面精致宏大,人物形象饱满,引起全国观众的强烈共鸣,形成了收视热潮,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后者以开阔深刻的宏大主题、真实感人的史实细节、拼搏开拓的人物性格,塑造了闯关东山东人大情大义、勇谋兼备的人物群像,张扬了富有无限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本文从主题、人物、情节、细节四个方面探求纪录片<闯关东>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0.
赖黎捷 《新闻界》2008,(5):125-126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分支,情景再现、口述历史、数字技术则是新世纪以来纪录片创作中频繁运用的手法,《远祖之谜》集之于一身,极大限度地接近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