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言的小说多以家乡为背景,在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话语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叙写中国的乡土人生与乡村习俗,同时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实现了对乡土文学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乡土是莫言小说创作的源泉。他的作品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推动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乡土"不仅和文学相联系,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高深的哲学和灿烂的文化相联系。莫言的小说让我们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意义,让我们回顾历史,认识自己,直面现实,去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3.
姚艳玉 《现代语文》2014,(7):155-156
"20世纪乡土文学研究"是给大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课程研究中国乡土文学在整个20世纪的发展变迁、各种理论学说。其中要特别注意辨析诸如"乡土与都市"的时空关系,"乡土文学"概念演变、"现代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关系厘定等教学关键词至关重要。一、乡土与都市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是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冲突中凸显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的,因此作为相对于都市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乡土具有重大的存在意义、辨析价值。乡土在此具有多重指涉意义。一般而言,乡土指的是作家出生、成长、曾经离开的出生地或原居地。  相似文献   

4.
鲁讯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字。鲁讯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讯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内外两个因素导致了施叔青由现代主义转向乡土文学的创作。在这组乡土小说中,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传统文化在遭遇西方现代文明时的失落、摇摆和回归。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类别,现实性是其艺术生命所在。它写乡土之事、抒乡土之情,奠定了现实性传统。它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变迁紧密相连,呈现出多样形式,也曾一度偏离现实,发展式微。二十世纪末兴起的"新乡土文学"努力回归现实性传统,使乡土文学焕发新生。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学实质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介入和中华民族自身立足"本土"对乡土经验进行修理调整后的一种表述形式,其核心是乡土意识这样一种文化或心理结构,因此乡土意识对乡土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本土价值,也应具有新内涵。"乡土意识"是现代性冲击下的20世纪乡土中国变迁的有效研究范畴,在此视角下,可以更为合理地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嬗变、思想演进等。基于"乡土意识"对应"现代性"的本土意义,无论在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都应重视并拓宽"乡土意识"研究范畴,这对文化艺术研究和乡土中国变迁的阐释将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中国社会定性为“乡土性的”,这一认识无疑象征着本土文化的自觉。作为以感性方式思考社会人生的文学,自然难以逃脱这一宿命。对乡土中国的文学想像,历来是文学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区域,才人辈出,硕果累累。遗憾的是,从历时性角度,对乡土文学理论做系统研究总结的,几乎还未曾见过。余荣虎新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就是对这一领域富有探索激情和创新意味的学术硕果,该著以现代乡土文学理论为切入点,全面细致勾勒了1917—1949年时期内乡土文学理论变迁的历史轨迹,探询了理论话语转型的深层缘由。著者的思考,为现代乡土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启迪,开辟了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9.
自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在英语世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中大量运用山东特色方言,富有地域生活特色,充满生命活力和想象力,极具创造性。乡土语言作为地方文化最个性化、最原汁原味的代表,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探究《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翻译策略及效果,旨在进一步推动乡土语言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余华和莫言作品中的戏仿手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先锋作家选择戏仿的原因和文学史背景。在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文化里,戏仿是消解颠覆传统和经典的艺术游戏。中国的先锋作家们使用它进行创新的文学艺术实验、探求新的小说叙述方式。戏仿手法的运用反映出作家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变化,求新求变的文学追求,以及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作家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感觉派都市小说叙事模式对传统小说的突破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作家借鉴了欧美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派的艺术表现技巧,以“感觉”为艺术表现核心,采取了独特的内向化的审美视角来发掘都市人的深层心理,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领域,全面突破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创造了新的小说叙事模式,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派小说是推动中国小说完成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力量,它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运动形态,也留下了清晰的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并提供了一些有助于我们正确借鉴外国学影响的经 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以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起家的现代主义虽兴起于欧洲它国,但在英国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尤其是小说文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作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表达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对象,运用革新的形式和技巧形成了自己显著的特征,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英国小说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从西方文艺发展的宏观态势看,古典时期文艺作品的构成形式是艺术形象,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所创造的是艺术幻象,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构成形式则为类象。古典时期的人与艺术具有一种亲和关系,现代主义时期人与艺术的亲和关系被疏离了,后现代时期的人则在艺术中自我麻痹。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一位重视技巧的作家,她充分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在创作中运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象征等现代技巧,使文本呈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西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其雪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尤显夺目。以描写西藏的三位重要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马原的艺术追求、创作风格和作品文本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形态,从文化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其作品在生产、传播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对于叶芝的译介已有近百年。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叶芝的译介有着不同的重点,叶芝也先后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民族主义的斗士、现代主义的旗手、全面性作家。不同时期对于叶芝译介的不同选择是译介者在译介过程中主体文化过滤的结果,这对于新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魔道"碰壁之后——论施蛰存后期小说的人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燕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84-86
施蛰存,被誉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其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曾经引起一定反响。试图以施蛰存的《小珍集》为主要文本研究对象,论述作家后期作品中对社会下层平凡小人物的关注、怜悯和同情以及作家对生命个体生存观、价值观等本真意义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20.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先生的代表作品,小说从一位普通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学分支——"抗日"文学,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1993年葛浩文的英译本出版并取得成功,更是将该作的影响力扩展到了西方国家,成功奠定了莫言获得西方读者认可的基础。经研究发现,葛译本并非一成不变的翻译原作,而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将针对译本中的改写现象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