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三期《〈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问答》专号,是全面解释《提要》的长篇文章,读后颇受教益。但对照《提要》审订一番,不难发现该文颇有疏漏之处。现举出数端以就正。一、“昨天来了一位客人”的句型如何处理。此句的句首词“昨天”是个时间词。动词性的语法单位里的句首词定为什么成分,至今语法学界没有一致的认识。《提要》3、2、4认为时间词在动词短语中“常作状语”是妥当的。如是,此句若无句号,便是动词短语,那么句首的时间词应视为状语。《“提要”问答》中也指出“时间词、处所词常常作状语、补语。”然而,《“提要”问答》却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的“(朱亥)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晋鄙”注释为:“拿出袖子里的铁椎,用铁棰打死晋鄙。前一个‘椎’是名词,后一个。椎’是动词”。笔者认为,后一个“椎”在句中用在动词“杀”的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用作动词。王力的《古代汉语》指出:“凡动词谓语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4.
拜读《语文知识》1998年第10期朱子政先生的《怎样确定“没”和“没有”的词性》一文后,获益匪浅。但对某些提法不敢苟同,特提出来以就教于大家。朱文认为:“‘没有’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的前面时,它是一个动词短语,其中‘没’是否定副词,作动词‘有’的状语。”窃以为名词、代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动词作动词的状语,语法学家作过不少的研究。动词是否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认识不很一致。有的认为能作状语的动词很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其他动词很少做状语”(下册,第343页);《汉语知识》也认为:“动词有时候也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如‘他微笑地看着’”(第17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有的认为个别的动词必须带“地”才能作状语,华宏仪的《实用汉语语法》指出:“有时,个别的动词可以作状语,但必须带‘地’字”(第137页);华中师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说:“动词作状语的很少。能用作状语的,只有‘关心、同情、注意、拚命’等几个,而且要求带‘地’ ( ‘拚命’例外)”(第16页)。说法虽有差别,但见解都很相近。有的根本不提动词作状语,吉林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1972年版)和曹蔚文编写的《语法基础知识》都没有讲到动词可以作状语。以上三种见解,在我们看来,并不都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在专家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对外汉语教材《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认为“时量补语和宾语之间可以加‘的’”。通过对权威语文工具书和大量语料进行考察,作者认为“动词 时量补语 ‘的’ 宾语”不应作为普通话的一条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叙述鸿门宴会上项庄舞剑时,写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其中“翼蔽”二字语意,一般释作遮蔽、掩护之类,大同小异;但对它的结构形式,却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分析。绝大多数著述认为它是名词状语“翼”和动词谓语“蔽”组成的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诸如: 1.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二册注:“[翼蔽]掩护。翼,像鸟张翅膀。(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96第2期鲁云雁为文(下称“鲁文”),认为《冯婉贞》中“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所”不是组成“所”字结构,而是相当于作结构助词的“之”,理由是两条,一日“所”字结构后头必接动词或动宾短语,二日此用法古已有之(为省篇幅未引原文)。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疑问句末可以有“为”字 ,《经传释词》以为是助词 ,《马氏文通》以为或是动词 ,或是介词。80年代《中国语文》曾专题讨论 ,以后不断续有文章 ,而以视为疑问句语气词的为多。实际上陈述句、否定句末也可有“为”字 ,便是疑问语气助词说的大碍。如扩大考察范围 ,对同类和相关语言现象作全面概括 ,“句尾”的描述没有意义 ,应就句子成分而言 ,是在动词谓语或动宾结构谓语之后而复述。这些“为”单用表示各种具体的动词意义 ,前附动词或动宾结构而复述 ,是泛义动词“为”的三种用法  相似文献   

10.
“可”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副词,它经常用于数量结构之前,也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大约”、“约数”。中古汉语中,“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位置不十分固定,既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前,也可以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可方”就是这种用法的体现。《搜神记》中“可方”或并非“辟方”之误。  相似文献   

11.
初一语文课本(第一册)《狼》一课中,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字注解为“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见该书 P173页注⑨ )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尽妥当,值得商榷,这里的“隧”应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妥当。“隧”到底是作“名词作动词”讲好,还是作“名词作状语”讲妥当?要搞清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1993年中等学校招生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中的‘位’是十一种词中的_______词。”答案是“动词”。对此,我不敢苟同。大家知道,一个词的词性,一般是按词的本身意义和语法功能来确  相似文献   

13.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通讯》为新教学语法体系发表了专号,笔者学习了几遍,产生了两点想法。一,关于连动式。《问答》把连动式分为五种格式:(一)前一个动词带助词“着”,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二)前一个动词带助词“了”或“过”,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三)前一个动词是重叠式,后头或带宾语或不带。(四)后一个动词短语是由“不”或“没”组成的否定格式。(五)前一个动词带补语或宾语,但动词本身  相似文献   

15.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中不少词语的注释,看似容易,其实不然。中学《语文》课本中这方面的一些注释就很值得商榷。这里仅举几例说明,不当之处,敬请编者和广大语文工作者批评指正。盘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初中《语文》第五册):“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女父们盘缠。”“盘缠”,课本上注:路费,这里作动词用,是使用或开销的意思。这条注释给人的印象是:“盘缠”原本是名词,意思是路费,而这里活用作动词。这是误解。首先,“盘缠”本来就是动词,指消耗钱财以度日或做…  相似文献   

19.
四,问:《新编英语语法》认为“非限定动词”(Nonfinite Verb)的主要特征是不带“时”(Tense)的标记,可是我们在其他一些语法书中却看到不同的解说,比如有的说,“非限定动词本身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具有动词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道芷阳间行”一句,目前一些注本的解释,我觉得是欠妥贴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和《五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课,对“道芷阳问行”的注释是:“[道]取道”。又师范课本“练习”三和中学课本“思考练习”五说:“古汉语中,名词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用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如‘道芷阳间行’里的‘间’,原意是小道,这里却用作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问行’就是‘从小道走’。”一些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古代散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对“道芷阳间行”句的注释,也大体如此,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