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晋南地区市场发育停滞不前,发展程度较低,集市与庙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庙会以数量多、分布广、交易期长的特点,对镇集和村集起了极大的替代作用,成为农村市场中灵活可变的调控方式。有清一代,晋南集市徘徊不前,与庙会纠合并行,演变成有别于江南和华北其他地区的特殊发展模式,这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林集贸市场源于关林庙会.据载,关林庙会始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然而,由于我国历史上轻视商业,致使关林市场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晋南万荣县后土祠庙会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后土祠庙会活动中存在着模拟巫术、禁忌、祈神等原始宗教特征的行为,体现出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后土祠传统庙会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民俗生活起着组织、规范、调节、愉悦、物资交流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庙会逐步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兴力量,城市春节庙会对区域旅游经济有提升的作用。以太原春节庙会为例,春节庙会对短期旅游、民间文化、旅游产品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庙会组织连贯性不强、庙会内容和地方文化结合不紧密、庙会与旅游景点结合不紧密等。针对这些不足加以改进,可进一步提升城市庙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庙会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世俗化和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狂欢节"。秦东地区保存了华山西岳庙会、白水仓颉庙会、蒲城尧山庙会、白水杜康庙会、华县下庙西岳庙会、韩城太史庙会、合阳东雷三官庙会等古庙会形式,在宗教祭祀、商业贸易、娱乐、文化传承、训导教化、精神引导与旅游推介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6.
庙会是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清末民初晋西北庙会既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又加强了乡民的社会交往,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文章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庙会与乡村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试图探究清末民初晋西北庙会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南淮阳庙会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庙会在豫东地区乃至河南的影响非常重大,并形成一定规模.庙会中大量的泥泥狗艺术品广受群众喜爱,其造型特点、纹饰特点及选材内容等,都可以找到远古文化的遗存和印记.淮阳庙会和泥泥狗,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俗文化的较好结合物,其价值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9.
清代赣南客家庙会市场的地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文化背景下的清代赣南庙会市场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历代,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文化网络,具有明显的经济功能和文娱功能。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即整合性、地域性、不均衡性、神圣性与凡俗性,反映了清代赣南民间社会的客家文化特质和农村市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抽籖在众多庙会活动中颇为常见,是庙会活动中的重要民间信仰元素,担负着传播庙会信仰和占卜日常生活事件等多种文化功能.对灵籖信仰的概念、产生以及演变进行探析,分析了其哲学文化基础以及与道教、民间信仰的关系,认为在当今庙会活动中仍在延续的抽籖活动随着庙会功能的变化已今非昔比.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着火神信仰,豫东、豫北的火神信仰文化尤其丰富。火神庙会活动有组织化和非组织化两种形式,其中非组织化的庙会活动具有鲜明的惯习特点。火神祭祀对传统社会的民众具有强烈的心理调节功能,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原火神庙会的文化发展策略有: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庙会、创新庙会文化旅游产品、规范庙会活动区域管理、加大庙会文化价值传播。这些策略旨在加强对火神庙会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淮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古称陈。这块古老的土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淮阳太昊陵庙会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作为中原庙会的代表,它保留着古老的庙会习俗。现代社会,太昊陵庙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构建和谐乡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成都大庙会在首届大庙会的基础上持续健康的发展,文章对成都首届大庙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成都大庙会应以独特性塑造主题,以参与性为开发导向,充分发挥川西民俗文化特色,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研究和开发成都大庙会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庙会亦称"庙市"或"节场",是民间为祭祀祖先或举行宗教仪式而举行的集会活动。一般由古代的宗庙社郊制度演化而来,被称为"真正活着的民俗"。庙会最初以其宗教、祭祀等性质存在,而后在社会不断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入了经济、娱乐、文化交流等因素,继而成为中国民间一种传承久远、百姓喜闻乐见的综合性集会活动。而在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音乐作为它的主干表现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河南浚县大伾山庙会为例,对音乐在庙会中的重要角色及其特殊魅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胡山华 《文教资料》2010,(16):68-69
泥泥狗作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泥玩,本身蕴含着古老的图腾文化和原始生命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文化意义与商业价值。而在庙会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中,泥泥狗本身的文化内涵被彰显出来,源于崇奉信仰的精神性消费与出于旅游目的的物品纪念消费构成了其主要的市场消费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围绕寺庙而形成的一种特定集会。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实质上是民间信仰文化。庙会最早起源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庙会内容不断丰富、形制逐渐完善:商周时期,宗法制的出现使祭祀权利由全民祭祀集中到嫡长子专祀;秦汉到唐宋时期,宗教的传入与渗透改变了传统庙会文化的格局;宋元到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商业气息。纵观庙会的嬗变历史,可见庙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娱乐群众身心和促进贸易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在进步,我们仍然需要民俗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续珍惜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鹿邑老子庙会的田野考察表明:传统国家以官府修庙及朝廷遣官致祭的方式对地方传统信仰进行干预,其意在于宣扬皇权天命与教化民众,而国家的介入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合法性依据,这是庙会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当代政府通过名人参观、题词,主持祭拜仪式以及政府体制内动员举办庙会、建构庙会文化的"文化话语"体系等方式主导了庙会运作,这体现了传统庙会文化在当代得以发展背后的国家意志。同样是民间信仰背后的国家干预,由于国家干预的目的以及社会运行机制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而通过庙会文化反映出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也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相似文献   

18.
阏伯台庙会与商丘的历史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丘的阏伯台庙会作为商丘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其起源、发展、演变与商丘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最早发明人工取火和进行天文观测、商业贸易源头的商丘,拥有古代丰厚的文化传承,也使阏伯台庙会能够在当地及周边民众的思想上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环巢湖地区庙会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将其类型划分为崇佛型、崇道型、多神型与英雄神型.在分析环巢湖地区庙会文化资源特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构想,于庙会核心区——宗教活动场所开展系列宗教文化旅游,于庙会外围区——商贸文艺活动场所举办系列民俗文化旅游,使庙会焕发出古老的魅力,将环巢湖地区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6,(2):80-84
庙会是中国城乡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清以来晋北乡村庙会经历了由兴到衰的过程:明清时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是庙会的兴盛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是庙会的衰落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庙会的复兴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庙会的低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