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课本第二册第八章的“光电效应”一节中,关于光电效应的第四条规律是这样描述的:当人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许多同学在做题时,不管条件如何,对于这条规律总是理解为“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流的强度就越大;入射光的强度相等,光电流的强度也相等’,从而导致了做题时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2.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本)光电效应一节在介绍光电效应规律时讲到: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由于课本在此叙述非常简略,学生的知识又不足,再加上会考将近,老师授课时也匆忙而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困难.“光电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3.
光电效应的规律中“在单位时间里从金属板尺发射出的光电子数跟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一条,由此也有一系列关于应用这条规律的习题。历年来在不少教学参考书中屡见这样的两类习题:第一为如“某金属在一束黄光照射下正好有光电子逸出,问用一束强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黄光,逸出电子数是否相同?”大部分书上的答案是“相同”。理由是因为光电子发射率与光强成正比,光强相同,则逸出的电子数就相同。第二类如“用完全相同的两束紫外线,分别照射两种不同的金属表面,都能产生光电效应,问这两种金属表面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是否相同?”原答案是相同,原因也是入射光强度相同。  相似文献   

4.
贵刊 2 0 0 0年第 8期发表了吴华太、陈云彩二位老师的题为“怎样理解入射光的强度”的文章 ,吴、陈二位老师在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入射光强度的概念 ,并解释了光电效应中的部分规律 ,笔者读后认为二位老师的观点有不妥之处 ,对光电效应的部分规律的解释不也圆满 .为此 ,本文再就原文中提出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观点 ,供同仁参考 .一、关于入射光的强度的确 ,入射光的强度在光电效应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但限于课程性质 ,教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因而不可避免地在理解上引起混乱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 ,入射光的强度应当指单位时间内沿光…  相似文献   

5.
一、课本要求: 高中《物理》下册第八章“光的本性”第八节“光电效应”对演示实验提出了四点要求: (1)紫外线照射锌板使验电器带电(图8-18),即光电效应现象。 (2)由图8-19装置,研究光电流的饱和值和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3)由图8-19装置,ΚA间加反向电压,研究临界反向截止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和频率的关系。 (4)对于任何一种金属,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某一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极限频率的光,无论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久,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对其要求(2)(3),可用与课本图8-19类  相似文献   

6.
在光电效应教学中,对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各种资料的解释很不相同。下面是两种典型的答案: 其一,饱和光电流的犬小由金属板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光电子数决定。而发射出光电子数的多少,只由能激出它的光子数决定。只要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v_o,任何频率的光子激出光电子的本领都是一样的,所以,饱和光电流的值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北京市1979年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第一大题2小题) 其二,把入射光的强度理解为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的总能量,即E=nhv。可  相似文献   

7.
贵刊 2 0 0 0年第 8期刊登了笔者“怎样理解入射光的强度”一文 .在该文中 ,我们认为 :入射光的强度应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数的多少 ,而不能理解为是单位时间内沿光传播方向单位截面积上所通过的能量 .贵刊在2 0 0 1年第 3期又刊登了刘效武老师题为“也谈‘怎样理解入射光的强度’”的文章 ,首先我们感谢刘老师参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同时也要感谢贵刊在“问题讨论”栏目给了我们讨论这一问题的机会 .刘老师在文章中认为 :“入射光的强度应当指单位时间内沿光传播方向单位横截面积通过的能量 ,即 I=nhν,其中 n和 ν分别为单位时间内沿光传播方向单位横截面积通过的光子数和光子的频率 .光的强度不但与 n有关 ,也与 ν有关 .”其实 ,很多的中学物理练习资料中都持有这种看法 ,但是我们对这种看法不能苟同 .因为正确理解入射光强度的概念是我们解决有关光电效应问题的关键 ,理解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解题错误 .例 1 某金属在一束黄光照射时有电子逸出 ,若用强度相同的紫光来代替黄光 ,则逸出的电子数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怎样变化 ?类似上述题目在高中物理练习中常见到 .显然 ,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弄清入射光强度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提出 光电效应是光子说的实验基础,是证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个重要实验.有关光电效应规律的应用也是高考常见的内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光电效应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入射光的强度究竟指的什么?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入射光比较强,那就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目多,因此产生的光电子也就多.”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的含义,语文教学界大致有如下意见:(1)语言,文字;(2)语言,文学;(3)语言,文化;(4)口语,书面语。这几种解释,哪一种更符合实际,更接近真理呢?只稍作分析就会发现第(4)种较好。第一种理解,将“语文”理解为书面语———“文字”符号,显然不够好。它的意思是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突出的是文字———书面语,即语文课应突出书面语教学法,这就忽视了口语的教学。第二种理解,更为偏颇,把语文课理解为文学课。第三种理解,虽较前两种要好,但把语文课讲成文化课,显然也是不行的。第四种理解,不偏重于什么,而…  相似文献   

10.
l问题提出 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其含义究竟指什么?对此说法不一.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入射光比较强,那就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目多,因此产生的光电子也就多.”可见,教材中的入射光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数目的多少.但不少物理资料中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入射光的强度指的是单位时间(沿光传播方向)光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能量.若光的频率为v,每秒(沿光传播方向)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光子数为n,则光的强度 I=nhv。不少教学参考书对这个问题也说得不够清楚.上述两种…  相似文献   

11.
光电效应有这样两条实验规律:(1)对于同一种金属材料,如果入射光频率大于其极限频率且频率和强度均保持不变时,增大两极板间的正向电压,光电流增大,最终达到饱和电流.(2)若保持频率不变,增大入射光光强度,饱和电流增大.对(1)的解释为:增大正向电压,单位时间内到达阳极的光电子数目增多,光电流增大,但单位时间阴极发射的光电子数目有限,当发射的光电子全部运动  相似文献   

12.
1 提出问题问题1:两束强度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光,入射到同一金属表面上,若均能产生光电效应,则在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为:A.相同.B.频率小的多.C.频率大的多.D.无法确定.该题提供的答案是“A”.依据是“入射光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光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只决定于入射光的光子数.两束强度相同而频率不同的入射光,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光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的光子数相同.”  相似文献   

13.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39页中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恩克斯曾作过深刻的阐明。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地把辩证法称作“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或“关于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克斯选集》卷三521页、484页)。  相似文献   

14.
一、现行高中课本(试用本)下册第十二页,练习二第五题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单位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叫做重力场强度,这个重力场强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确切吗? 课本第八页,对“电场强度”是这样定义的:“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的作用力跟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这里的“叫做”完全可以理解为“定义”,显然,习题中的“叫做”也可以理解为“定义”。“重力”和“重力场强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把单位质量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叫做重力场强度”这句话在科学性上是不妥的。如果将这句话中的“叫做”理解为“数值上等于”,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五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商不变的规律”的一个教学片段为:  准备环节:通过基本训练题(略)让学生理解并巩固“扩大”和“缩小”的概念。  新授环节:(注:为便于教学,教者将教材第85页例10从数到形作了完全改变,新授是这样引入的)  师:被除数是48,除数是8,商是多少?  生:商是6。  师:对。但是如果老师将被除数48和除数8分别作些变化,同学们有信心很快把得数算出来吗?  生(跃跃欲试):有。  (师出示下列各式)  (1)(48×3)÷(8×3)=  (2)(48÷2)÷(8÷2)=  (3)(48×5)÷(8×5)=  (4)(48×10)÷(…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插页,若加以充分利用,则能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对物理现象的感受,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一、关于闪光照片的利用在第1册的自由落体的闪光照片中,由于有刻度尺,故有四方面的利用:(1)验证公式△S=aT~2;(2)粗测重力加速度 g;(3)求球在某位置时的速度;(4)确定闪光照片的频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考历史,越来越偏重于对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在“潜能”发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阐释历史呢?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两个标准(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实践标准)和一个观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历史学科的“潜能”挖掘离不开四条:第一,历史概念的准确性;第二,因果关系的理解;第三,比较能力的应用;第四,阅读能力的开拓。  相似文献   

18.
陈刚  任旭清 《历史学习》2003,(10):36-37
近来,一些地区的高考模拟试题和历史类教学期刊上的文章,均涉及到“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其‘转折’主要指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学我认为这个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1)“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2)“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3)认为前面两种观点都正确,即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和“封建主义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两项。笔者的看法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  相似文献   

19.
回忆刚刚结束的三年低段数学教学,令我困惑最多的便是“问题解决”。它的跳跃性、它的“散”,让人捉摸不定,同时对新理念理解的偏差也让众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度”的把握上出现不少问题。本文就我亲身经历的几个问题进行粗浅的反思,真诚期待同行的切磋与指导。1.一道题非得上一周?宋老师有着十几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曾听她教北师大版二(下)整理与复习(一)第6题“:每次进去4人,我排在第15个,第几次才能进去?”(图略)宋老师从串珠子问题直观形象切入,然后开始解决教材上的问题,之后小结如何利用除法与余数巧妙解决这类问题,最后拿出两道拓展题,…  相似文献   

20.
董井林 《物理教师》2003,24(10):40-40
本刊2003年第6期所刊《如何进行“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教学》(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如何向中学生解释为什么绝对零度不可达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压强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其压强-温度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果绝对温度达到OK,则气体的压强也为零,而压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