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的思想萌芽于档案文献编纂的最初实践,具体表现于编订“六经”,“六经”是我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大规模文献编纂活动,其中的《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典型的档案汇编。一、孔子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产生的背景孔子成功地编纂“六经”,与宋鲁两国特别是鲁国有密切关系。宋是商朝的后代,鲁是周公的封地,春秋末期列国都到宋鲁“观礼”,因为它们较完整地保存了商周文化。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其七世祖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和宣公,为人谦恭俭朴,熟悉古文献,《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2.
《春秋》本是先秦时代的编年史,因为每年记上春夏秋冬四季,所以省称《春秋》。后来孔子根据鲁国的《春秋》加以修订,也称为《春秋》。因此春秋笔法有两个含义:一指历史书的笔法,一指孔子修订的《春秋》的笔法。鲁国的历史书,史官在记录时一定也有笔法,只是这些历史书没有传下来,所以它的笔法无从考查。孔子修订的《春秋》,其笔法,《谷梁传》《公羊传》《左  相似文献   

3.
"把关人"的把关行为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古代孔子的诸多传播活动中,孔子以编者身份对鲁国史书《春秋》修订行为的把关特征最为突出。孔子通过的增削,选词等把关方式,将自己的仁礼思想隐秘地融入《春秋》的整个修订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春秋》的文化内涵与可传播性,促使孔子思想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李嘉伟 《大观周刊》2011,(48):18-18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随着学科的细分,主要从以下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6.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为“六经“,它们是孔子为教学需要而整理编订的教材,是儒家经典。由于编纂者是孔子,因而,哲学史家、文学史家、教育史家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但如果把孔子“序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意义仅定性  相似文献   

7.
书名刍议     
一有书必有书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先秦时代的古籍大多数没有书名。比如孔子编订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的名称就全是后人加的。而《春秋》也只是当时对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在孔子之前就有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等,孔子只不过沿用旧称罢了。至于“子书”,如《管子》、《孟子》等书名也是后人所加的,其意义不过是人名的替代,即“管先生”、“孟先生”的意思。秦汉时  相似文献   

8.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目录学的思想萌芽于编订"六经"的实践和一些与目录有关的工作。关于孔子与目录学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姚名达认为:"与其过  相似文献   

9.
《档案管理》2007,(4):83-84
《春秋左传》,简称《左传》,是编年体春秋史,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左传》是对鲁国官修史书《春秋》的解释,记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间二百七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史传说.  相似文献   

1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献学者.孔子的一生与档案文献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他搜集、整理、自编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其授业解惑的教材.孔子广泛收集档案、利用档案,编纂出经典著作,创立儒家学说,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其编研、修史的研学精神和严谨态度至今仍值得后入学习.  相似文献   

11.
《春秋》是我国周代鲁国的史书,也是我国最早用编年体写的史书,它不仅与《尚书》有同等的史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一)《春秋》一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公元前722—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周武王灭商后,大封诸侯(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等),包括附庸(不满五十里的小国)约1800国。迨至周室衰落,诸侯列国互相吞灭,数百年间,到周平王49年,正是鲁隐公元年。春秋之世,见于《经》、《传》者,共有124国,其中主要封国24国。鲁国是周公的长子伯禽的封国。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否编辑家,已成为当今编辑学研究和“编辑”概念界定中颇有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至今争论未休,很有必要再系统地对史料加以整理和剖析,以利辨明事理。本文拟从孔子整理编订《诗》谈起,因为《诗经》的成书始末经历代学者的考证梳理,脉络较为清晰,之中孔子整理《诗》的活动究竟属于编辑活动还是著述活动,应当是了然的。同时,也想从孔子编订《诗》之目的、方式及效果方面与当今编辑活动略加比较,以看古今编辑活动之异同,进而探究“编辑”概念的界定。 一 我们都清楚,《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最早的作品产生于西周初期,最晚的创作于东周春秋中期,不但年代跨度长远,而且地域辽阔,其中有的作品产生于王畿,有的则产生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诗歌的内容有宗庙祭祀诗、朝会和典礼诗,有贵族阶级的抒情诗,还有民歌。这些诗篇,绝不是个人或少数人的创作,而是由该时期各代的王官乐师逐渐采集积累,又经过几番整理加工,尔后制成合乐的乐歌,为便于乐工的习演,又书写于简片,这也便是《诗》最早的复本。 据有关史料记载,《诗》流传与应用大约早于孔子创办私学二百年。当时《诗》的传习主要是在贵族的公学,传授者为太史(史官)和大司乐。贵族阶级是很重视学《诗》的,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曾记载:“  相似文献   

13.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目录学的思想萌芽于编订"六经"的实践,即作了一些与目录有关的工作.关于孔子与目录学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姚名达认为:"与其过而尊之,不如付之缺疑.吾人考查目录之渊源,固不能曲援孔丘为其祖先也."[1]基本上否定了孔子在古籍整理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春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类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要历史资料。本文将本着史料分析与文本细读的研究思路,对于《春秋》中所体现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做出探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春秋经"即"鲁春秋"这一观点的被确认,孟子、司马迁的"孔子作《春秋》"之说遂受怀疑和否定。笔者通过考证,提出:孔子作《春秋》确有其事;孔子所作《春秋》非"经"而是"传"——即《左传》之蓝本。除了先秦典籍,笔者还探考汉初学坛,从中找到了有力的佐证。一、从汉初称引探考孔《春秋》真相在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以前,孔子作《春秒》的业绩已被汉人广为称颂。巨儒名家如陆贾、淮南王刘安、董仲舒等,在他  相似文献   

16.
韩特 《兰台世界》2007,(6S):61-6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孔子的目录学的思想萌芽于编订“六经”的实践,即作了一些与目录有关的工作。关于孔子与目录学的关系,历来争论颇多。姚名达认为:“与其过而尊之,不如付之缺疑。吾人考查目录之渊源,固不能曲援孔丘为其祖先也。”基本上否定了孔子在古籍整理方面所作的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孔子作《春秋》,孟子和司马迁言之甚详。但孔子作的《春秋》,并非"春秋经",而是"春秋传"——即今以左氏命名的"左传"蓝本。其实,对"春秋经"非孔子作这一点,从唐代刘知几开始,就以"惑经"为名作了初步的证明。  相似文献   

18.
六经是儒家宝典,而孔子手著的经书,惟有《春秋》一经。《春秋》记载242年史事,只用了一万五千字,用词极其简略,寓意却极其深刻,蕴含着孔子辨正是非、纲纪天下的道理。故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作为解经之一的《春秋公羊传》是一部系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的今  相似文献   

19.
热议     
《视听界》2010,(1)
影视剧孔子扎堆相关事件2010年将有三部以孔子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相继公映或拍摄:电影《孔子》、电视剧《孔子》和电视剧《孔子春秋》。动画片《孔子》也在热播。如此热闹的扎堆亮相在影视圈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他是继孔子之后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国君,但其曾祖父巫失国,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所以,曾参从少年时起就参加劳动,自力更生,用劳动所得孝养父母。其父曾点早年即随孔子学习,深知孔子学问渊博,为了让曾参有所成就,便让他拜在孔子门下。曾参反映比较迟钝,入孔门很晚,但他很有毅力,每天都回顾温习老师所教的内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孔子卒后不久,他也招徒办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