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俊桥  刘若凌 《兰台世界》2016,(10):119-121
郭嵩焘是中国最早主张修建铁路的先觉人物之一。在出使前,他已经认识到铁路的利益。在出使中,他详细考察了西方铁路的现状,加深了对铁路的认识和了解,为他晚年铁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使归来后,他在深刻洞察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冷静思考中国铁路的未来,认为铁路发展是大势所趋,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试办,而非大规模地兴建铁路,并主张商办铁路。郭嵩焘铁路思想与早期维新派有很大一致性,而早期维新派对铁路的认识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侧面反映了郭嵩焘思想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1865年,阿古柏乘新疆各地爆发起义之机入侵,并得到英国的支持。1877年1月,中国第一任驻英国大使郭嵩焘抵达伦敦,就阿古柏入侵新疆问题与英国政府展开了外交交涉。在交涉中,郭嵩焘可谓是有失有得,但最终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他的思想经历了转变,经受住了考验,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社交界曾经起了一场风波。原因是中国驻英使臣郭嵩焘在宴请外国宾客的宴会上,带了夫人,这是中国上层女性第一次进入官府接待外宾,在外国这是寻常礼节,在中国却引起舆论大哗。1878年11月15日的《申报》就刊出什么“传为笑柄”、“群指郭公为淫佚放荡之人”等等耻笑怒骂的文章,郭嵩焘本人更是受到上级和同僚的叱责。在众夫所指中他无以告白,闷闷不乐,直至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4.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6.1876年,清廷派出了第一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天朝"代表,这便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西方的外交官--"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平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鼓吹兴办洋务并担任首位驻外大使.正是这后一件事,使得人们在"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2].  相似文献   

5.
雷颐 《档案与史学》2007,(12):54-55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临危受命出任首任驻英大使以前,曾有一段因"反腐"反受打击、仕途受到重挫的痛苦经历.  相似文献   

6.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谢罪,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万国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同时转载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万国公报》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冠冕”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1818—1891)于光绪二年(1876)年首任驻英国公使.光绪四年(1878)兼任驻法国公使。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晚清出洋大臣的史料不断刊出,为研究清末外交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郭嵩焘、薛福成、张德彝等出洋大臣,系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外国尤其是在欧美的记载(如奏章、日记、札记、随笔等),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认识西方的重要文献,向来为学界所重视(如郭嵩焘的《伦敦与巴黎日记》、薛福成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等)。  相似文献   

9.
1876年,因云南马嘉理事件,郭嵩焘被钦派出使英国,前往英国道歉,同时出任常驻英国大使(后兼任驻法大使)。郭嵩焘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了他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他所见的各国博物馆的情况,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博物馆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录的有关博物馆方面的材料做一个细致的整理,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去"恢复"当时的西方博物馆,构建郭嵩焘眼中的十九世纪西方博物馆形象。  相似文献   

10.
刘志琴 《出版参考》2006,(20):12-13
一百多年前,上海的社交界曾经起了一场风波。原因是中国驻英使臣郭嵩焘在宴请外国宾客的宴会上,带了夫人,这是中国上层女性第一次进入官府接待外宾,在外国这是寻常礼节,在中国却引起舆论大哗。1878年11月15日的《申报》就刊出什么“传为笑柄”、“群指郭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他在清朝末年的官场上数度浮沉,却始终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中西文化思想,并希望以此开拓愚昧腐朽的清政府的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2.
傅敏 《图书馆》2004,(4):14-16
本文通过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里所记载的内容 ,就郭嵩焘对西方图书馆文明的考察和传播方面的状况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郭嵩焘,倡导借鉴西方教育经验,到英、法等国进行实际考察,开设外语学堂等。本文简述了郭嵩焘的生平经历,进而梳理了他的英语教育思想,希望对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尚磊 《档案天地》2007,(2):20-20
1875年.英国人马嘉理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是为“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借机滋事.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随后,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派大员亲赴英伦“道歉”。1875年8月.清政府无奈之下任命原福建按察使、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郭嵩焘为“谢罪”使臣。后来。清政府又命郭嵩焘出任驻英国公使。这样,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使节就在这样的无奈与尴尬中产生了。  相似文献   

15.
晚清著名公使郭嵩焘与薛福成均为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其《伦敦与巴黎日记》《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反映了我国早期驻外使官对西方图书馆的接触和认识。研究和比较他们的图书馆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以及图书馆史研究的深入。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16.
做编辑工作,要求知识面广,还要有一些专门知识,工作要细致、谨严,决不能粗疏大意。最近,我们在组织校勘《郭嵩焘日记》手稿时,就有这样的体会。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曾协助曾国藩办湘军,镇压太平军起义,后被委充南书房行走,给皇帝办文案,继任广东巡抚及我国  相似文献   

17.
左宗棠由于科举失意,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步入仕途,40岁时才在郭嵩焘等好友的推介下步入政治舞台,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享誉朝廷内外、威震四方,其用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图书馆珍藏的《养知书屋日记》,是清代末期湖南名人郭嵩焘的亲笔手稿,稿本为十六开朱红直格毛边纸共表装四十册,约二百多万字。记述了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作者经历过的大事,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资料。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晚年自号玉池老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卒于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享年七十二岁。清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丁未科进士,  相似文献   

19.
公园,"无论其名称,还是公园的商业化运作,都是西方文化及商业机制输入的结果,特别是西式娱乐观念逐步影响到中国的结果" 具有"公共性质",是晚清民国时期,输入国内的一项新兴的公共文化事业.自晚清维新运动起,长沙一跃而成为在全国"敢为人先"的城市.对于城市公园的修建,晚清时期的郭嵩焘即有提议.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用人,能够最大地发挥部下的能力,让部下劳心劳力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 他的幕府中走出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朝中大员,封疆大吏,走出了沈葆桢、丁日昌等地方干才,走出了中国第一批外交官员薛福成、郭嵩焘、黎庶昌等,走出了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人员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宾等人.有了这些足智多谋的人替他运筹帷幄,曾国藩还能不"料事如神","用兵如神"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