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A1):84-85
英语精读课堂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阵地。上精读课应该是一次美的历程,教师应该利用英语教学媒体手段、文章本身及篇章教学的方式,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从字词段等知识的学习跨越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熏陶,促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为一种学习动力,推动英语精读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2.
精读 ,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 ,几十年来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不同课程的分类实际上服务于同一核心目标———培养听、说、读、写、译能力。精读课微缩、概括了这一系统 ,故又称为“综合英语”。如何提高精读课的质量 ,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 ,是精读课教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本文就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精读课中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一、现用教材及学习的特点我校几年来一直采用李观仪教授的《新编英语教程》 ,这套书在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培训上有较全面的覆盖 ,尤其考虑到…  相似文献   

3.
田丹 《海外英语》2013,(1):105-106
精读课在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中,一向被认为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与其他单项技能课不同,注重培养学生对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在过去,精读课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一直是被动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精读课需要作出调整。将课本剧运用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中,可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并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交际教学法对语言教学各学科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语言课程──精读影响甚深。它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传统的注重单个词汇解释、句子分析、堆例子的教学原则受到极大的冲击。英学者ChristineNuttall指出:精读课的教学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不仅要知道其意思,还要弄懂其意思是如何产生的。这无疑对精读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精读课的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如何上好精读课是每位任课教师须重新审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3-85
泛读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是精读课的延伸,课文内容一般比同步的精读课文并不容易,有语音、语法、口语、听说等各种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课堂10分钟时间内阅读完一篇词汇为1000个左右的文章,并达到基本读懂课文内容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背景知识、进行文章层次分析和概括中心思想,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6.
英语精读课是学生学习英语最根本的中心课程,对精读材料的引进及精读材料的讲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Real English切实可行的重要教学手段。精读课的作用是多重的。既是听说课、阅读课,又是语法课、写作课。精读课教学过程中兼顾多样性、多重性,无疑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训练,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一、从“精读”课改为“综合英语”课谈起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不仅对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提出了对各项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要求,并且对他们听、说、读、写的各项语言技能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还将基础阶段最主要的课程“精读”课明文修改为“综合英语”课,这种改变的意义是十分清楚的,它向我们昭示和强调,此阶段我们的训练目标,不再停留在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而必然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语言能力当成我们训练的最终任务。众所周知,传统的精读课实际上只是一门语言知识的传授课。我们…  相似文献   

8.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运用五种课型进行教学,包括:1.整体预习课,即引领学生对整个单元文章进行预习,开展"字词关""朗读关"等过关活动,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扫清障碍,做好铺垫。2.精读品诵课,即引领学生由一篇教材课文带几篇相关文章学习,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文章内涵,从品到诵,升华情感。3.读写结合课,即引领学生深入朗读文章,学习其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续写等,完成知识迁  相似文献   

9.
精读课(Intensive Reading)。我们现在称它为综合英语课(ComprehensiveReading)。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一直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一门主导课,精读课所占的课时最多(每周10——6节)因而投入的教学人员也最多。精读课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针对我国学生在国内环境下学习英语的一种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知识;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对语言深入,精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基础阶段精读课的重点是把基本知识与技能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藏族学生精读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精读课教学的重点应是通过词汇,语法和篇章的学习,加强藏族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1.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诸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实际动用语言的能力。而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处于重要地位。作为精读课重要组成部分的词汇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发展以及整个精读课程的综合质量。本文就英语专业精读课的词汇教学方式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向婷婷 《考试周刊》2009,(30):89-90
课的导入是英语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科学也是艺术。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它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重点。如何把握好英语教学精读课的导入.成为如何上好一堂精读课的一个关键环节。文章正是针对高校英语学习现状和可采用的精读课导入方法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精读课是针对学生在我国国内环境下学习英语的一种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它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口语、听说、阅读和写作方面均起着引导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精读这门课无论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何改进精读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下面,我想从两方面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4.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它的教学内容由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加强文章整体赏析环节、增加仿写练习三个方面构成,用以增强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读课在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中,一向被认为是重中之重,因为它与其他单项技能课不同,注重培养学生对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掌握。然而,精读课目前却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针对精读课的现状,我们应当倡导运用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实行任务型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学生克服浮躁畏难情绪,循序渐进地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常听人说精读课难教好,精读课太死沉了。是的,精读课确实不易搞好,其关键是学生容易觉得乏味、疲劳,甚至对精读课产生“厌倦而又不得不强迫学习”的感觉。不过这与过去我们大多数教师只着眼于语言点,词与词的区别的讲解及“填鸭式”教学方法等,恐怕有很大关系。精读课实际上是门听、说、读、写的综合课。所以,它的要求远远超过只搞语言点等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英语精读课教学应作些改革。第一,在整个精读教学过程中,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交际教学法  相似文献   

17.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外语语言知识,把它作为交际工具来使用。精读课不单单是对某一单项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语言实践课。文章将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精读课通常是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大量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的并且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的英语人才。然而,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等,但仍不会使用这些语言知识去进行交际。因此,通过英语精读课来进行写作练习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写作练习结合精读课教学进行,主要是指写作练习结合精读课的课文教学进行。在精读课…  相似文献   

19.
阅读是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预科汉语教学建议:一、在课程设置上,阅读课有必要细致划分为精读和泛读课。二、教会精读的学习方法,三、使学生了解泛读的必要性和学习要求。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泛读速度,训练泛读技巧。五、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20.
精读课历来都是高校外语教学中的重头戏,而且它也确实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多年的实践证明,传统的精读课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精读课进行深入的改革,尽可能地充分发挥精读课的最大效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