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教学《村居》这首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理清诗脉,解决难点所谓诗脉,就是诗的脉络,也就是诗人写诗时的思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诗歌脉络,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村居”是什么意思?(在乡村里居住。)准在乡村里居住?(诗人。)这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居住在乡村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先写了什么?然后又写了什  相似文献   

2.
我们研究、欣赏古诗,探求诗人作诗的本意,要善于联想、比照。唐代诗人朱庆余有一首《近试上张水部》。这首诗很奇怪,初看简直文不对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现了一个新娘子的情态和心态。这样的内容在“近试”的时候“上张水部”,有什么意思呢?朱庆余不是傻瓜,他写这样的诗呈给张籍,必有深意。是的,把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联系起来细细一想,便知道这位新娘子原来是朱庆余自譬,而张籍  相似文献   

3.
“书愤”,乍一看 ,这个明显地带有政论性色彩的标题 ,促使我们不禁要问 :南宋诗人陆游为什么愤呢 ?书什么样的愤呢 ?又是如何地书呢 ?何况它是“以才学为诗 ,以讨论为诗”(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有别于“政论文”。一般评论者都会认为 ,诗人要表现“书愤”的主旨 (抒发爱国激情 ) ,使之渐臻佳境 (表达愤的感情 ) ,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炽烈的爱好热忱。我们以为 ,除此以外 ,还要有纯熟的抒情诗的写作章法和技巧 ,否则 ,这首流传古今的《书愤》诗是难以曲尽其妙 ,铭刻人心的。无庸讳言 ,古典诗歌暗含着一定的章法 ,自从元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5.
赵平 《现代语文》2007,(6):86-86
这首《望岳》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含蕴无穷的诗歌。在此诗中,你见不到任何科举失败后的消极颓唐情绪,只感受到一种伟人般的气魄与情怀。那么,这首诗最耐人寻味的东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课文《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选自《夜歌和白天的歌》。这首诗是何其芳在延安写的,作者说:“是为少年同志们和年轻的同志们写的,同时又部分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梦想和渴望。”(《关于写诗和读诗》)臧克家评论说:“他(何其芳)的诗反映了旧中国和新社会的一些生活,以及他对这些生活的思想感情。”(《中国新诗选》代序)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少男少女们作为新人、新事物的形象来歌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决心去旧更新,转变思想和诗风的热烈的真情实感,表现了诗人健康的蓬勃向上的革命朝气。  相似文献   

8.
[案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的工作》主要教学环节。一、以诗激情,揭示课题师:1998年的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诗人宋小明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写下了《你是这样的人》一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9.
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罗才军老师将这两首相差一千多年的诗歌,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上完成教学,真可谓是"艺高人胆大"。仅仅一个"艺高人胆大"是不足以诠释罗才军老师的教学艺术的。那么,真正的原由是什么呢?我想,搞清楚这个原由,也应该同时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一、深入浅出罗才军老师首先挖掘出了两首诗的内在联系,即诗中所表现的是杜甫和陆游这两位大诗人共同的渴望——"九州同"。  相似文献   

10.
“著我”是清朝诗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中的一个题目。两个字概括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所谓“著我”,说通俗些,就是诗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抱负、性情遭际、喜怒哀乐,一句话,就是要表现诗人自己。有人问:诗人不是应该做阶级的代言人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表现自己呢?是的,诗人要做阶级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如何去做?一种是把“我”深深地隐蔽起来,俨然以阶级的“全权代表”自居,就象清代诗人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有人于此,面  相似文献   

11.
一、导入 (屏显刘禹锡介绍,配乐《高山流水》.) 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关于诗人的情感. 生: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师:关于背景.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板块一:以读悟诗 (屏显.) 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 ——苏轼 师:这里的“并”是合起来的意思.苏轼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学诗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以读悟诗. (师板书“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师:朗读古诗,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即要读准字音.我们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  相似文献   

12.
《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抓什么?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写于1933年1月14日。主题的深刻性与艺术的独创性,是这首诗赢得广大读者、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3.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17(选自《中国现代名诗三百首》,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简析】 《我爱这土地》写于杭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国土的沦丧,人民的苦难,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心头充满了悲哀。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设想为一只鸟,并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最后两句,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激…  相似文献   

14.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注]雉(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从体裁上说,这是一首诗。作者王维是(时代)诗人,字,有文集《》。(2)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两道…  相似文献   

15.
正师:一提到龚自珍,我们自然想到初中学过的《己亥杂诗》。己亥是清道光19年(1839年),这年诗人48岁,他先是辞官回江南,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往返途中写了300多首绝句,总称《己亥杂诗》。大家学过的是其中的两首。今天我们学习的《病梅馆记》是他回江南后的文章,但诗与文的主题惊人相似。回想诗句,联系课文,谈一谈它们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  相似文献   

16.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写的一首狱中诗 ,铁窗虽拘囚了诗人的身体 ,但拘囚不了诗人自由的心灵。读着这深情讴歌母爱的诗篇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那涌动着的海涛般的情感波澜。这样的佳作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用情去吟诵。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突出诵读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思读 :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首诗有叙事 ,也有抒情 ,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因而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一边小声朗读 ,一边理解大意。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 ,针对诗歌借景、借事抒情的特征 ,从第 3节诗中 ,我提出了这样三个…  相似文献   

17.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的主旨,课本注解为“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真是这样的吗?结合王维的其他两首诗来看,我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实现过隐居生活愿望后的满足心情。先看其《谓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柴扉。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从尾联看,这首诗应写于诗人隐居之前。在隐居之前,诗人目睹田家的生活情景,感到他们“闲逸”无比,禁不住羡慕起来,产生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后来,诗人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尤其是《饮酒诗》20首,更是诗人晚年的佳作,其中不仅包括了诗人安然处世的生活态度,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借酒托兴,抒怀写意,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通过饮酒诗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人追求自然本真的理想和刚正不阿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学习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风》时,教师通过自读、释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意境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课例片段:师:学习这首古诗,你会回答老师的这几个问题吗?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古诗中描写了树叶凋零的秋景、百花盛开的春景、巨浪滔天的水面、随风摇摆的竹林。)[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整体把握是我们改写古诗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古诗的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为下面进行的改写做准备。师: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