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从如何对待爱情的角度,通过分析《简·爱》一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爱情观:女主人公富有激情又符合道德法律的纯洁的爱情观,罗切斯特感性至上、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蔑视法律道德的爱情观以及圣约翰"一切为主"把妻子作为工具的理性至上的爱情观,批判了只要爱情不要婚姻和只要婚姻不要爱情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都不符合人情,都是不道德的,颂扬了能经受得住时间、空间、财产和地位的考验并且为法律道德所接受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经>中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如<关睢>、<静女>等,描绘了青年男女追求纯真爱情的动人篇章,反映了尚未进入封建时代的人们朴实真挚的爱情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美满的,先秦时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特别在婚姻道德方面,由此产生的流弊导致大量弃妇的出现,如<卫风·氓>和<邺风·谷风>.  相似文献   

3.
论当代婚姻的非爱情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婚姻现象的具体分析,提出一定社会的经济、法律和道德都对婚姻产生巨大影响,它们同时也构成了婚姻的非爱情基础,亦即婚姻的基础不只是有爱情。因此,我们对婚姻的基础应该要有全面的理解,而不可以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
人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作为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历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散文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讴歌爱情赞美爱情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讴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文学作品总能若隐若现地展示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来观察中国人爱情观与婚恋观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作为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历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散文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讴歌爱情赞美爱情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讴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文学作品总能若隐若现地展示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来观察中国人爱情观与婚恋观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毛姆作品中两类主人公形象来梳理他们的悲剧婚姻爱情景观,以便更好的理解毛姆内心的婚姻爱情观,并以此关照当下生活,给当代人经营爱情、婚姻、家庭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一生写了37部剧本,绝大部分都有关于爱情的描写,都涉及男女恋爱的主题,其早期喜剧更是直接以爱情为主题,热情讴歌坚贞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这是因为在西欧反封建的斗争中,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斗争表现得较为突出、较为尖锐。阅读这些剧作,不仅可以洞察当时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宗法思想的斗争实况,而且,通过这些爱情故事和对爱情的描写,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剧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高乃毅 《考试周刊》2013,(41):13-14
本文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池莉所描写的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在池莉笔下,爱情、婚姻成了"失落的伊甸园",她要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婚姻世界。小说中有关婚姻、爱情的平民意识,即是对有缺陷、很现实也很温馨的世俗婚姻的认同。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了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闻捷的诗集《天山牧歌》在建国初期诗坛上因言词清丽、富有民族特色而为人们所称道,本文专门对《天山牧歌》中表达的劳动爱情观做一个详细阐述,把握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将劳动与恋爱结合,人们把是否热爱劳动作为爱情、婚姻的选择标准,人们的爱情伴随劳动共同成长,这种爱情观产生对新中国及以后的人们道德伦理、情感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恋爱观对五四以来中国人人性解放方面也有积极的呼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