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环境下新的经营理念,融合新闻是一种新闻传播的创新,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加强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既注重新闻传播的各个关键要素,又注重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控制,更注重对新闻传播全局的整体把握,充分发挥媒体融合跨越时空的优势,推动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市场、服务社会,真正发挥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必须坚持“三个创新”,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始终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流媒体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传播着西方的意识形态。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语篇的语言结构隐合在语言外衣之下。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篇分析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其及物性分析成为新闻语篇意识形态分析的有力工具。路透社关于西藏报道的及物性分析表明,表面客观的语言结构下隐含了西方媒体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宗教政策、人权状况,企图诋毁中国、分裂中国的意识形态倾向,清楚地表明了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本质。  相似文献   

4.
都市类报纸在市场站稳脚跟、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后,必须提升品质,把新闻做深做透,向主流媒体转型。法制新闻专刊有利于打造并强化都市类报纸的主流地位。创新法制新闻的报道方式,对法制事件予以深度关注,对新闻事件予以法制关注,站在法律的最高点,以新颖性、前瞻性引领读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人类进入到新媒体时代。所谓的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或者手机等个人终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并以其独有特点和传播优势,满足了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同时,新媒体也导致新闻传播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主流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关注把握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并积极进行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使更多、更好的新闻内容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和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整个媒体环境的变化,中国新闻传播院校如何培养媒体需要的人才?新闻传播院校新闻课程如何改革?中国高等院校新闻学院必须思考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媒体建设的路径策略,提升新型主流媒体话语权、主导权,坚持建立和完善全媒体语境下新型主流媒体的互动与反馈机制,把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原则贯穿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发展始终。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H5从14年诞生至今短短三年,就以其快捷、新颖、互动性强且成本低廉等优势在新闻传播领域倍受媒体青睐,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新浪作为国内主流的网络新闻媒体,更是将H5以一个专题的形式在个类别新闻中加以应用,创新了阅读方式,提高了对读者的吸引力,丰富了网站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表现出H5作为一个新兴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为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和无穷的潜力。本文就以新浪网站新闻传播领域所对H5的应用方式,来浅析H5的优势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内存在着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体之一,高校校报要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势主流媒体,要在多种媒体的夹缝中求发展,就必须关注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传者、受众和媒介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成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校报有效传播的内涵,校报编辑与读者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报纸作为纽带和桥梁,也要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10.
融媒介时代不仅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生产与传播模式,重塑了媒介的生态格局,而且受众对传统媒介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信息的更新速度以及丰富性要求更高。因此主流媒体必然要全新变革来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人民日报》在主流媒体转型中极具代表性,其创新媒介传播手段,打造融媒体矩阵,极大丰富了舆论效果;准确捕捉时事热点,重构舆论内容框架,提升了信息传播力;坚持用户思维,新闻与服务双轮驱动,增强了媒体影响力:为探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取得叮突破,其中湖南卫视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该台以“娱乐崛起”、“娱乐立台”,在冰灾、地震等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实现“新闻转向”,然而客观来看,常态新闻报道并不是该台的强项。重大事件频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传媒影响力之源。在新的形势下,主流媒体要实现高端崛起,就必须打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咬定“新闻”不放松。  相似文献   

12.
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体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威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关怀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经过数十年的磨砺创新与演进,中国电视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形式和文化符号,通过新闻、服务、娱乐三大节目版块,在主流文化导向,大众文化传播,多元文化融汇等方面展现出了其鲜明独特的文化表征;过去一度有人提出的"电视传媒缺少文化"的观点理应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4.
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每次重大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都引起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引发了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高潮和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生产力的先进性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高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表现,是世界先进的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就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无产阶级始终代表并通过其政党来实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满足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党必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党的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紧跟科技进步的潮流,切实把科学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促进先进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肩负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三项职能的高等院校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深化各项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互动,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荣、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新闻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学习借鉴美国行使新闻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闻舆论监督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理论的支撑作用、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有效的法律保障作用、专业精神成为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凡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16-117
高校内存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媒体,要成为校园里的主流强势媒体,在多种媒体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关注传播效果,实现有效传播。随着传播学的不断发展,传者、受众和媒介三者的互动关系已成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要实现校报有效传播的内涵,校报编辑与读者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报纸作为纽带和桥梁,要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不断研究告知技巧,开拓告知渠道,改进告知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堃 《华章》2012,(25)
当今世界,信息传播日趋全球化.如何应对媒体,了解媒体与新闻的传播发布,危机的媒体沟通等,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就新闻记者如何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观众进行了思考,为实现我国经济崛起和新跨越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乌托邦的多向建构和多维消解主要包括庞大媒体平台、党管报刊原则、开放式媒体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消解,重新审视这一历史,加强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无疑成为执政党的首要课程。加强新闻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正确处理好媒体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切实地铲除封建思想文化并千方百计解放生产关系,转变传媒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传播内生态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博客新闻在传播形态与传播特点上的创新之处,部分地改变了以往互联网新闻的形态,拟由此产生了对自媒体新闻的过度崇拜,以及对博客新闻反主流传播的过高预期。但是,博客新闻在现实中的传播状况远未达到具有影响的传播力度,倒是其自身的局限和存在的悖论,终结了自恋般的博客新闻崇拜。作为一种正在上升势头中受到普遍崇拜的新的传播形态,博客新闻无法完成人们过高预期的任务。其中的症结在于:博客新闻首先存在着新闻精神、发布身份和发布权利的尴尬,更加重要的是,博客作为"自媒体"或是"新媒体",其发布过程的监管缺位,使得自身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必然存疑。  相似文献   

20.
新闻束报其实是主题性报道的一种叙事方式.是编辑将来自各方面彼此独立的新闻,根据新闻主题需要和以构成完整社会画面、彰显一种宏大社会氛围的目的出发,撷取众多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事实所进行的综合性的新闻叙事.目前,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媒体实践又大多处于随意的状态,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梳理,寻求新闻传播规律,用于指导新闻实践,对于改造主流媒体的新闻面相,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