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开创者王定一的作品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淡艳"装饰风格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代青年陶艺家向进兴通过"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传承发展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人传统。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建水紫陶的装饰工艺中,出现了一种经过多次反复刻填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的新风格——彩填。同历史上经典的建水紫陶作品相比,此类"彩填"作品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但其中许多作品一味追求色彩的复杂度和强烈度,缺失了文化内涵。针对这一喜忧参半的现象,文章从追溯建水紫陶的刻填装饰技艺的历史渊源开始,结合早期的经典作品分析建水紫陶的审美取向,揭示其文化内涵;通过几位颇有代表性的当代建水紫陶陶艺家的作品,讨论建水紫陶在近十几年内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彩填"在建水紫陶中的运用实际探讨建水紫陶刻填装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陶梅瓶     
<正>白陶梅瓶:家在深山白云间。该作品运用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形象地再现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的神奇景象,是作者陶艺创作的主要特色。作品为建水紫陶白泥陶盘口梅瓶,型制规整匀均,端庄沉稳;装饰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坝达景区为题材,使用建水紫陶多次刻  相似文献   

4.
建水紫陶是当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陶艺奇葩。建水地区的制陶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建水紫陶的制作大致可概括为选料、练泥、拉坯、装饰、烧制、打磨等六大工序。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  相似文献   

5.
<正>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以建水紫陶在当时生产的代表产品"陶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历史产品的形成背景、工艺流程、美术装饰、文化内涵、历史和工艺  相似文献   

6.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自清光绪年间形成且具有代表性的完整工艺以来,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成为云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陶艺品种,享誉海内外。地处边疆的建水为何能产生、发展出建水紫陶这样一种工艺独特,文化内涵丰厚的陶艺品种,文章从建水的文化源流、建水窑的传承与发展、建水紫陶工艺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图1作品介绍:本件作品将敦煌壁画中的《鹿王本生图卷》用建水紫陶这一独特的艺术载体呈现给观者,紫陶的红泥和敦煌壁画背景中的土红色非常相似,通过建水紫陶传统工艺中的阴刻阳填来完成整件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好。以此探讨敦煌壁画更多元地表现形式和建水紫陶的艺术媒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诞生于云南西南边陲的建水县,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以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两大工艺技术,即"彩泥刻填"和"无釉磨光"在中国制陶工艺的历程中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素有"文人陶"之称的建水紫陶除特殊的工艺技巧外,诸多工匠艺人在陶面上进行书画创作,以陶代纸,独特的装饰艺术塑造出建水紫陶区别于一般陶器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道"与"艺"以及"技"的关系覆盖了中国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实践。建水柴烧紫陶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实践当然也在这种关系的覆盖之下。"柴烧"是陶瓷烧制的一种技艺,采用这种方法烧制陶瓷,会使陶瓷作品烧成阴阳两个面,进而形成绝妙的自然图案和色彩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窑变"。柴烧"技艺充分体现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柴烧"方式充分表达了"道""艺""技"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柴烧"建水紫陶作品充分契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心理,成为人们追求的陶艺珍品。人们的审美心理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和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建水紫陶也面临着多元化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国时期,建水紫陶烟斗上流行的"残帖"装饰图式并非个案特例,也非紫陶烟斗独创或王永清发明。"残帖"是在广泛吸取国画、书法艺术的精华,借鉴"锦灰堆"和"八破纹"装饰艺术风格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装饰图式。其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体现了"大成若缺"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着学科分化严重的现象,使得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凸显出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学与思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理渗透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应该在转换教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建设一个文理渗透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农村的“社区记忆”在逐渐涣散、消失,使得农村社区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本文提出“启动乡村记忆工程、引导农民就地市民化、合理规划城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四条农村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以期能为社区记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笔下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欲望”的主题,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与“欲望”的被压抑有着莫大的关联性。本文通过作者笔下的“欲望”描写出发,探究“欲望”主题沉沦的前后期表现,从揭示沉沦与救赎的矛盾形成原因,从而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春秋美女夏姬因其特别的人生遭际在诸多文本中一直被冠以“淫妇”之名。但去除后世小说的附会,当我们从《诗经》《左传》这些可信的文本去寻找这一生命角色的存在与演绎时,就会发现夏姬的“被命名”缺少足够的事实基础,而是来源于男权根深蒂固的暴力视角。也就是说,夏姬在她与众多男性关系中的行为主动性丝毫不可见,但几乎所有关于夏姬的叙事都基于男权立场不肯承认她的被动与无奈。即使是同为女性的叔向之母对她的评价也是标准的男权代言,缺乏应有的同性之爱。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社会对于少儿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各高职院校对于此专业的培养经验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少儿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校企深度合作,优化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明确目标,积极进行组织构建,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少儿英语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好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运动等级要低一些,运动成绩和等级较高者,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有16.9%的学生在学业期间有重修而不能按时毕业,无法走上社会谋得职业;建议高校应以生为本,建立"补漏"式文化学习机制,转变教练员的唯"运动成绩至上"观,以切实提高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浙江省"知名商号"企业简介的汉英语料,就其英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同一汉语荣誉称号有多个英语译名的现象较为严重,指出该问题主要在于"探源意识"与"源头"缺少。笔者在借鉴"名从源主"原则基础上,结合两类荣誉称号英译不统一问题,进一步探讨荣誉称号英译统一策略:1)追踪颁发机构发布译名2)拓宽"源头"至平行省市机构或本国主流英文媒体发布译名,至此若无"源"可探,需请国家最高相关机构厘定统一译名。  相似文献   

20.
"兴"是文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范畴,孔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兴"进行理论建树的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他认为"兴"就是起情,读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和仁心与诗歌中的情感和仁心互相碰撞、激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孔子所言之"兴"的美学思想是:情理统一、尽善尽美。他对"兴"的阐释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