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2.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3.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依附儒道而又与之相互吸收、对立、融合的过程。道教和佛教作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其兴盛与衰微的直接原因还是封建王朝上层统治者的崇抑策略。唐前期王朝对佛道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高祖太宗兼容并蓄.则天极力崇佛.玄宗醉心道教.大多导源于他们的政治功利.当然与其个人信仰亦有一定关系。佛道斗争的同时,也伴随着融合趋势.至宋明时.终于形成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宣和画谱》折射出了道教和佛教的画学文派。作为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是宫廷所珍藏的绘画著作,道教和佛教折射出来的厕学思想不仅揭引了各个时代绘画的流传过程,而且可以让后人了解宋徽宗宣和年间官方所提倡的绘画“主流”,延续了继承道释画的古风。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虽以佛教著称于世,但道教先于佛教兴于九华山,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自身发展历程,后在佛道斗争中九华山道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汉语言文字产生深刻的影响,给汉语词汇系统起到了扩充作用。在考察《汉语大词典》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道×"一组词语同时兼具有关道教和佛教意义的一种现象。这并不纯粹是汉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结果,也是佛教在汉地传入初期对道教黄老学说依附而给汉语留下来的产物。本文集中考察《汉语大词典》中这一组特殊的词语并对其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艳情小说里,佛教和道教人物形象存在着普遍的"性化"现象.这样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是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修炼义理和方法在具有浓郁世俗精神的中国文化里存在、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历史上少数僧尼、道士行为的放荡和佛、道、儒三教之间的相互攻讦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另一诱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从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灵宝经,探讨汉魏天师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对东晋南朝新道派的重大影响。国外学者较多关注灵宝经对大乘佛教教义的借鉴,我们则强调早期灵宝经其实保存着更为深厚的本土道教传统和本土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佛道精神的浇灌下,茶从一种自在灌木变成了文化植物,饮茶也自然成了佛道文化。道教重于炼形,佛教主于修神,这就导致了茶与道教形似,茶与佛教神合。随着佛教东传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东传。  相似文献   

11.
晁迥好文守道,又有着清醒而严格的社会角色意识,是宋代中前期士大夫的一个典型;他的著述,开始以儒家概念术语会同佛道理论,成为以理学为主导的宋学先驱。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13.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4.
东晋名僧支遁以对佛道理论研究精深,长于清谈而闻名一时。他与谢安、王羲之、孙绰、许询等名士,寄情山水,论道谈玄,极为相得,相关轶事广为流传。支遁的生平事迹及其高深的玄学思想、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后人影响很大,这在他们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5.
连云港区域的佛、道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就已开始。千百年来,古海州地区的佛寺道观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与山海奇观相映相衬,吸引历代文人为之顶礼膜拜,盛加咏赞,这便是古海州地区佛寺道观诗层出不穷的原因。这些佛寺道观诗,客观反映了佛、道活动的历史遗迹和当时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灵山仙境的咏赞和与僧侣道徒的友情,从而为连云港市作为“东海名郡”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古海州的寺观山海具有万古长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幸福的四种模式:儒家以德祈福,追求孔颜之乐的幸福模式;道家以道致福,追求至乐的幸福模式;禅家以空求福,追求平常心之乐的幸福模式;民间大众以寿统福,追求生活美满之乐的幸福模式。梳理出这些传统的幸福模式,可以为当下国人寻求幸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是古代隐逸诗人的代表,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时时伴随着矛盾冲突的。形成他矛盾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深刻影响到他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冲突以及它们自身体系的缺陷,它不但为陶渊明,也为无数后世文人制造了无可逃避的精神陷阱。  相似文献   

18.
"有"与"无"是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传入之初,即借用"有"与"无"来阐发其佛学思想,使佛教教义与道家思想相互融合。佛道两家由于对"有无"的理解差异,在哲学上表现为本体论和存在论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成书于南北朝末年的道教经籍《太上妙法本相经》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主要从这部道经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概念和词汇入手,揭示其佛教因素的来源;指出此经的造作者主要受到北朝佛教的影响,故此经应属北朝道教的产物;关注从北朝末年到唐代,《本相经》中这些佛教因素被删改和去留的状况及原因,从而揭示中古道经吸收佛教因素的某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元代统治者采取优容的宗教政策,使诸宗教得以广泛地传播与发展。在那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出身于答失蛮(穆斯林)之家的萨都剌,与佛教的禅宗、律宗和藏传佛教等名僧及道教的正一派、茅山派等名道士频繁交游酬唱,其中不乏富有诗名的释道名流。其倡和诗章不仅是宗教人士与文士阶层之间交往互动结成密切友谊的颂歌,也是释道二教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反映。与此同时,萨都剌在亲密接触僧道的过程中不免受到浸染,其人生志趣和诗歌创作也表现出禅思和道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