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是一部有着双主人公的"教育小说"。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梳理该小说在结构上与传统修养小说的异同,着力探究"自然"与"艺术"作为教育要素被赋予的某种"使成型的力量"。与古典文学建构"整体人"的理想相比,比德迈耶时期的文学对人的文学构想在形式上具有日常化的特征,内涵上则趋于模糊:在包括自然和艺术等在内的"美之物"统领一切的情况下,年轻人的修养之路最终通向的是家庭,而非社会;其结果必然是回避工业化带来的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逃进"温柔准则"庇护下的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2.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3.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作者以五本笔记的形式分别从安娜的作家经历、政治生活、情感经历以及日常生活四个方面反映了她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最后历经“崩溃”走向心灵重生的过程。安娜的经历反映了20世纪中期整整一代人所经历的错综复杂、四分五裂的混乱现实。然而,小说并不止于反映一个“混乱”的世界。从内容上看,“混乱”是安娜通向“秩序”的必经阶段;从形式上看,在万花筒般复杂的表象下,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了呈螺旋式上升的谋篇布局和素材与作品的层层并置。小说描写“混乱”是为了探寻“秩序”,在表面“混乱”的形式下隐隐体现出“秩序”。无论呈现“混乱”还是谋求“秩序”,《金色笔记》都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处处显示出作者于“混乱”中建立“秩序”的人文追求和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4.
庐隐的《丽石的日记》与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是两篇女同性恋题材的小说 ,二者都表现了对传统性别秩序的质疑与反抗 ,前者的理想在于营构一个带有自恋意味的女儿国的乌托邦 ,后者以女扮男装的方式表达出“男性化抗议”。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特将日常生活的种种事物及日常生活本身看作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符号,在他的《神话学》一书中试图发现日常“神话”表象背后的意义,并力图在日常中达到“去神话”的目的。他的《时尚体系》一书以流行服饰中的“书写服装”为研究对象对这一体系进行符号学分析。他从中发现女性在时尚中从读者衍变为“模特”这一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科幻乌托邦小说对“新中国”的想象中,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成就最为突出。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借上海、北京两座城市展现了愚昧、落后的晚清社会;后半部分则借“文明境界”的描绘,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科技“中国梦”。吴趼人描绘的“文明境界”是一个超级科技帝国和军事大国,其所秉持的社会理想是世界和平进步、民族友好平等。为实现科学昌明的“中国梦”,小说指出,需要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培育自立自强的国民精神及培养大批极富创新、实践精神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7.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徐曼曼 《海外英语》2012,(12):236-238
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的《秘密花园》是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讲述了一个小女孩从疏离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这部小说展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的重要主题—现代社会的荒谬,对个人乌托邦的追寻和对内心的关注。首先探讨了《秘》中现代社会的荒谬性,分析三个人物的困境并揭示其面临的荒谬:玛丽深陷疏离,柯林感到无力,克莱文体味幻灭。接着探讨了《秘》中对个人乌托邦的追求,并指出秘密花园即作者所创造的个人乌托邦,并通过分析索尔比一家,指出乌托邦的特点—爱与和谐。最后分析了《秘》中对内心的关注,解读小说如何展现并化解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4.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15.
乔治·奥威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家,他以反对极权主义和追求自由著称,其代表作《1984》和《动物农场》是两部享誉国际的反乌托邦小说。奥威尔对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作家王小波有重大影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理性和自由的追求及其文本中对于想象和黑色幽默的运用等方面。但二者的艺术追求也存在很大差异,王小波发展了奥威尔的反面乌托邦写作模式,并追求诗意浪漫和繁复多变的小说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我个人写作的“乌托邦”,另一个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乌托邦”。前者是指我通过写作实现梦想和希冀,在小说中创造自己的理想之物:后者是指我们从一个“乌托邦”醒来又跌入了另一个“乌托邦”。而我的写作,我的语言、结构、叙述、故事、人物、形式,还有我对现实的认识等等,正是笼罩在这两种“乌托邦”下的个人书写。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与经典解构--以《上帝知道》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帝知道》为个案,旨在探讨海勒小说的后现代性。文章梳理了《圣经》文本树立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和等级秩序的传统观念,通过对小说取材于《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以及主人公对《圣经》建构的等级秩序的质疑和反思的分析,揭示了小说嘲笑《圣经》神圣性和经典性的寓意。文章运用解构理论的方法,从“去经典”、“反权威”两方面出发,论述了该小说解构经典的意义和反抗一切权威、反对一切中心、本质、真理的后现代特征,进而指出小说对经典的批驳,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典阐释的否定,是对确立经典背后的规范、标准、秩序、权力的嘲笑和批判,同时也传达出后现代人们反叛传统、颠覆秩序后的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工具论观念的影响,学界对梁启超翻译与创作的政治小说的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从乌托邦思想理论的视角考察政治小说的存在理由。作者认为,政治小说是晚清精英知识分子乌托邦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从西方引入的一种文学类型,晚清政治小说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与乌托邦色彩,是创作者用以开启民智的工具,主旨不在文体建设。尽管如此,作为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晚清政治小说在“说教”中实蕴含着巨变,它在题材、叙事、传播等方面都呈现出了现代性意义,并影响着新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面桃花》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格非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推动小说中女主人公走向革命的主要是一种内在动力,即一种创造历史的乌托邦主义激情,对于这种历史乌托邦的审视,显然是这部小说的重心所在。小说以一种类似于成长小说的模式,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双向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