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化一词曾被定义为"社会中信仰与习俗的总和",而其中语言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社会成员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播各自的观点,信仰及其所在地的习俗。本文将主要研究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渗透关系以及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伟铿 《西江大学学报》2007,28(1):35-39,45
岭南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泛神崇拜无法使社会实现真正的和谐。它表明在多种宗教和习俗信仰并存的我国,各种宗教自觉因应社会进步提升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境界。尤为确保社会和谐和宗教自身有效传续所必须。惠能、陈希迁和曹洞宗历代高僧成功实现南禅文化创立和传续的历史告诉我们,深化对不同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互补性探索,是宗教提升自身信仰境界,培育和谐社会精神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习俗是规约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民族、特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社会性别期待。苗族传统习俗中的女性角色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习俗中的主内者、宗教礼仪习俗中的局外人以及恋爱婚姻习俗中的等待者。苗族习俗中的女性角色受制于传统习俗的规约,但同时,时代的进步以及苗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一代的眼界开阔了、自我意识增强了,表现出与年长者的种种差异,而生活于当下的苗族女性无一不遭遇着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落差的角色冲突。  相似文献   

4.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文物可以划分为文物实体和文物形态,利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产权现状,及由此所引起的保护与开发的无效率性,可以给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所谓海神信仰,是人们在海洋活动中所产生的对神灵的信仰现象。而海神信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在中日文化,或者说中日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断发纹身、禁忌等两个典型例子,就可以阐明习俗是海神信仰的现实的、实体的反映,也体现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在习俗和海神信仰层面上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玉文化具有起源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特点,而尚玉习俗是玉文化的重要内容。尚玉习俗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在史前社会已经形成,它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礼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从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到现在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无不诉说着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逐渐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还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在新时期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信仰,如何在生活中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渊源 《天中学刊》2013,28(3):107-110
娃娃亲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该习俗正逐步消亡。在河南驻马店的田野调查中发现,政治制度变革、人口文化知识水平提高、经济状况改善和人口大规模流动是导致娃娃亲习俗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谈丧葬礼俗中的习俗控制丁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尚,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也较稳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及信仰的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习俗,但不论是哪个民族中的个人,一出生,便会落入特定的习俗圈内,...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巫信仰和自然崇拜是近些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巫鬼信仰、巫风的盛行、社神和土地神信仰、城隍神信仰,以及巫与道教、佛教的关系等方面。既往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加强此时期巫信仰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化地域性巫鬼信仰的文化功能研究及少数民族信仰风俗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楚雄坝居族群迎送"陶凹奶奶"的传统庙会活动与大理洱海周边盛行的"姑奶奶祭"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就包含着作为仪式医疗的某些文化特征。在原始道教的精神结构中,"姑奶奶"作为地下水源的掌管者直接影响到每个村民的生老病死,因此她逐渐被改造成包治各种疑难杂症的民间医生,同时还是让妇女和儿童罹患怪病的罪魁祸首,这种隐藏在瘟疫背后的信仰危机也彰显出稻作民族对待饮水安全问题的早期智慧。随着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政治霸权的建构,"姑奶奶"被迫攀附成名家女眷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纵观古代历史,自周代起,避讳之风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避讳的制度更严于前朝,然而此时却出现了“父子不嫌同名”的矛盾现象。陈寅恪和万绳楠先生皆认为此现象的产生为信道所致。本文通过先假设、再论证的方式,说明信道与“父子不嫌同名”没有必然关联,进而指出其现象存在的可能原因,并以此说明在历史研究中注意避讳学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现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Huffman树的“原始”构造及其编码算法出发,分析影响其算法性能的因素,介绍了Canonical Huffman编码.从提高算法性能的角度,利用Canonical Huffman编码规则改进“原始”算法,并提出新的算法及其实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汉唐间道巫关系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东汉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包括建立在考古资料基础上对道教与巫者信仰对象关系的探讨,对道教斋醮符咒科仪与巫仪关系的分析及对道、巫区域特征的阐述;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巫关系的研究,涉及道巫的相依性、道巫的对立性、兼顾道巫的对立性和相依性等三个方面;三是隋唐时期道巫关系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涵盖道教转型过程中对巫者的信仰对象、巫术和巫俗的吸纳,道教科仪对巫术活动的影响,百年来汉唐间巫术与巫者方面的研究进程,以及道教研究重要文献史料。当然,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不够系统和深入,研究视角不均衡,研究方法缺乏互鉴等。  相似文献   

18.
再看吟啸     
汉末,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渐转变,啸越来越以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为士大夫所接受,而同时,在社会下层的民间中,啸则成为了一种神秘的与道术和方术相结合的修炼与召唤技能,而反过来又作用于方术道术,使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勇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20-24,41
本文试图从零星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资料中理清黔东(贵州省铜仁地区)丧葬习俗的脉络,并对有关习俗进行论证。本文还试图简单分析黔东的丧葬习俗及其延续——家族祭祀中存在的祖先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20.
傩、道两者之间互融互补。由于地域与民俗文化的独特性,道教之于傩的影响必然受其制约与再塑造,形成拥有其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本地域宗教文化,形成傩文化与道文化传承发展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