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接受美学中,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便是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去找寻作品的价值所在,也就是重新塑造。对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便可以为读者营造出重新塑造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为文本解读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文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与作者一起创造的。而翻译就是在文本和读者、作者和读者间反复进行对话的双重交流过程。翻译活动应关注读者"期待视野""召唤性结构"和文学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4.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和新兴方法论,它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心由关注作品、作者转向关注读者——文本关系。“意义未定性”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连接作者的创造意识和读者接受意识的桥梁。从“意义未定性”出发,对《边城》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审视现有的译本,则不难理解这些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7.
文本意义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作者意图,文本,读者和语境,与此相应,本文意义的建构途径至少也有四种,作者赋予,文本显现,读者创造和语境决定。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任何一种途径都不能单独决定文本的意义,因此,在具体的文本阐释中必须综合考虑这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即解读本质观,将文本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解读对话观,把文本解读作为文本与读者"主体间性"的对话;解读建构观,把文本解读视为对意义的开放的理解创造,文本对读者是不断敞开的;解读体验观,认为解读即体验,体验即意义的生成,解读是通过读者的体验显现文本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接受理论首次提出并肯定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和作者的共同创造;提出文本具有“空白”和“未定性”的特点,召唤读者开放式的解读;强调“期待视野”,读者根据自己的前理解来实现文本意义的确定和具体化。这些理论对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构建一个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以此来实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因材施教的方略。  相似文献   

10.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1.
《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一书,在前人与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锐意深入,补正了古今同题著作的错漏,学术价值高人一筹。其资料丰富、考证严密、视野广阔、可读性强、观点新颖、创见迭出,使读者耳目一新,堪称目前关于唐代状元研究最权威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理解,翻译是译者利用相关图式对源语解码,并将目的语再编码的一个图式转换的过程。文章从图式理论角度来探讨广告翻译。文章分析了目的语读者的图式与源语文本可能出现的三种关系——图式相符,图式冲突,和图式空缺,并提出译者只有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图式,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创作出优质的广告译文。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了几部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作品中所具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即身份的缺失和价值的失落,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认同关怀。同时也简析了身份缺失、认同关怀和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英汉比喻习语中的喻体给人以生动的联想,其丰富的联想效果赋予了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等特点,同时也是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文章分析了英汉比喻习语的喻体和联想效果的对应关系:喻体和联想效果对等;喻体和联想效果的不对等,如喻体不同,联想效果相同或相似,或喻体相同,联想效果不同;英汉文化空缺导致的喻体和联想效果对应空缺。通过对比再现了习语喻体和联想意义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利于正确把握习语喻体的联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ways in which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form networks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aders and classroom teachers. In this exploration, reading is seen to involve making connections within and beyond the text at hand. These connections, evoked differently across readers, shape readers' interpretations of text. Many possible meanings may arise from just one text, reinforcing the idea that no single correct meaning resides in a text.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ools for exploring textual connections with readers, and the value of such explorations for opening‐up reader interpretations of a text.  相似文献   

17.
彭春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2):46-49,45
村上春树的小说近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深受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其文学作品中呈现出诸如个人孤独意识、性解放意识和否定人生价值的世界观对读者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迷宫受益于欧美后现代小说尤其是博尔赫斯小说,呈现的方式有空缺、暴露叙事行为和互文性文本等。叙事迷宫是后现代哲学语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先锋作家与中国当代语境对话的一种方式,其中意味深长,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社会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悖论,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与消费价值的悖论、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的悖论、目的和手段的悖论、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真实与虚拟的悖论、节俭与奢侈的悖论等。由于上述悖论的存在,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危机,认真的梳理及合理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