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萧 《中国广播》2008,(11):8-9
北京奥运会留下了大量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遗产:对于地方广播记者而言,无论火炬传递也好,赴京报道奥运盛会也好,在中央台全国奥运广播联盟报道中心转播和报道赛事,确实有许多值得回味和总结的东西:尤其是在记者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2.
学艺札记     
不做“新聞官”一位新聞工作的前辈說:“做新聞工作,从总編辑到編辑、記者到练习生,都应該不断地写文章。”他说:“記者是一辈子的职业。記者工作永远离不开采訪和写作。記者不論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組长、部主任也好,編委、总編輯也好,对报紙說来,他都是本报記者,都应該不断地写东西。”他說:“記者不动笔,就像是战士不拿枪,这无論如何是說不过去的。”他說:“有人說:編輯不写东西,何以說服作者?  相似文献   

3.
曾经听到一位文学编辑讲过:“我选稿的第一标准就是要有新意。”这话很有道理,也可能是许多编辑的共同感受. 凡是文艺创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新的东西.创作的含义就是“创新”,比如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等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是立意新. 新意,就是有新的见解.见解新,文章才有生气。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还有什么生命力?比如,一篇散文,都是别人写过的内容,或是人家讲过的道理,无论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成为好作品.古人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是这个意思。而古人提出的“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4.
当前编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是,众多作者致力于研究编辑过程和编辑工艺,致力于总结编辑经验,这类文章数量可观,颇有成绩;另一方面是,理论探索之风很盛,但编辑学理论尚在创建过程中。前人早已谈到编辑过程中存在着“六艺”,即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排、校对。这“六艺”在编辑工作中具有普遍性,又是其它工作所没有的。近来国内有人在这“六艺”之外,再加上“信息”一项,因而称为“七艺”。其用意是强调信息的重要。信息是否要算一艺,有不同意见,这里不加讨论。“六艺”也好,“七艺”也好,表明了编辑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也表明  相似文献   

5.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  相似文献   

6.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7.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报纸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作为党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不仅代表了编辑部的政治见解,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同级党委说话,可以说,党报的重要新闻评论,就是作为党委的声音出现在报纸上的,读者往往是通过阅读党报的评论而意识到应当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明确提倡什么和反对什么。近年来,各级党报对新闻评论工作高度重视,刊载出一批思想性、针对性强,道理…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05,(8):29-32
我在经济日报也好、人民日报也好,特别是经济日报,没有人叫我“范总”,都是叫“老范”,到了人民日报以后,大部分人都管我叫“老范”,后来有一些人开始叫我“范总”,但是我觉得“老范”更亲切一些。  相似文献   

9.
读了“钱江浪花”专栏发表的文章,很感惊讶,很感兴奋:我们的省委机关报,我们的党报上有这么多好看的东西、这么精采的新闻呀! 感慨最为强烈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正面宣传报道中的“规定动作”怎样才能搞好。 “规定动作”怎么“出彩”,正面宣传、正面报道如何提高报道效果,这个问题一直是新闻界致力探索的课题。它不仅是“下面”关心的,同时也是“上面”关心的;不仅是新闻界本身关心的,而且也是新闻界以外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无论称其为报道也好、传播也好、宣传出好,都要使宣传效应最大化。从“钱江浪花”的新闻实践看,我们的正面报道、“规定动作”完全可以做好。  相似文献   

10.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意人要有生意“眼”,能够看准市场行情,才可以大发利市;作新闻记者的也需要有新闻“眼”,能够发掘新闻,用以招徕读者。其实,叫它做新闻“眼”也好,新闻“鼻”也好,新闻“嗅觉”、新闻“敏感”也好,都说明一件事,即要求记者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题材。作为驻外国记者,尤需有新闻“眼”。因为他寄居于人生地疏的国度,除语言的隔阂外,还有风俗、习惯的不同,要想把异国的事物写成文字吸引住本国的千百万读者,首先要很熟  相似文献   

12.
两年前,有人提醒我们,要防止经济报道走进“死胡同”。所谓“死胡同”是指就事论事,看不到经济活动后面更深一层的东西。从那以后,我们一直摸索着,希图找到走出“死胡同”的途径。今年,有人提出,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解过窄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精神文明问题,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经济建设以至  相似文献   

13.
表扬与批评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两种形式,表扬是为了发扬真善美的东西,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人;批评是为了抑制假恶丑的东西,以“前车之覆”给人以借鉴。那么,凡是表扬与批评的报道是否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呢?看来,尚未尽如人意,甚至有的表扬、批评还起了相反的作用。这里有一  相似文献   

14.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从这两条典型用例可以看出:第一.写赵姑母和仿美国人,都是人的行为:第二,写和仿的结果都非常逼真。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说“惟妙惟肖”。有人误以为只要两个东西相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叫“准妙惟肖”.以致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15.
远方 《大观周刊》2012,(45):315-315
什么是创新?有人用三个成语来概括: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即创造.前所未有的首创:“有中生无”即创新,在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改革、更新:“有无相生”即创新的本质。创造是创新的起点,、创新是创造的核心。也有人说:创新即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凡搞几年新闻写作的人,也出过一些力作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哪就是时间一长易患“新闻疲劳症”,有股厌烦之感。因而让许多具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从眼皮底下溜走了。当别人捕捉写到报纸上时,自己又拍大腿自嗟自怨:我也觉察到的,为什么没有动手呢! 这个问题(或叫毛病)我也犯过,深有体会,细究起来,克服它并不难,关键是要经常想想当年自己奋斗拚搏出土的“第一篇”见报稿有人称之为“处女作”,对治治新闻疲劳症有好处。记得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在我眼里满是新鲜事,正是山新水新人更新,走路碰到新闻,村头巷尾听到新闻,田里场上到处都有写不完的东西,说实在的前几年。在我笔下出了不少令自己满意的“村头新闻”,可近年来倒又感到没东西写了,  相似文献   

17.
也许有人曾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现在全世界的 VCD 也好,超级 VCD 也好,甚至 DVD也好,一律都叫影碟播放机,简称影碟机,但全无录像功能,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一)说话也好,写文章也好,很少离得开比喻的。在汉人刘向所著的《说苑》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明比喻的作用,很有趣。故事的主人翁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有一次,有人对梁王说:“惠施讲话最喜用比喻,假使你不让他用比喻,他就什么话也讲不出来了。”梁王点头称是,当他第二天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是站在船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不计自身的成功荣辱和老板的喜怒盈亏,而是为信任他的人民服务.”另一位美国著名报人约斯特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光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做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两位报人说的,都是说报人要有新闻敏感.这里所说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分辨、捕捉、认识、判断能力诸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记者的特殊素质.“用眼如锥,用笔如刀”、“记者要有孩童般天真的眼睛,猎狗般敏锐的鼻子”,正是对新闻敏感的最好表述.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中人物情感的捕捉与表达,是新闻照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人物的情感捕捉准确及时,人物的神态表达好,则新闻照片才会传神,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笔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对人物情感的捕捉与表达,一直在作努力的探索。这里,仅以去年“抗击非典”时期的成功实践为例,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