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一文,列被驱北上、脱险南归所历十八种死境,读之令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惜乎囿于序言体裁,作者不可能详述历险细节,课文注释亦难详相关史事。所幸《指南录》等诗集诗文互证,留下了作者所历死境之翔实史料。今从《文天祥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下引文字凡出该书仅注篇名)等史籍中钩稽相关史事,与《后序》文字对读,对弄清文天祥“及于死者不知其几”之具体情形,或有裨益。 一、诋大酋:“狼心那顾歃铜盘,舌在纵横击可汗。”(《纪事》)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及其《后序》,充满爱国正气,历久传诵不衰。关于诗集编辑成书的年代以及《后序》的写作时间,研究专家均认为在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六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指南录后序》,在“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之后写道:“记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命名。”又,杨德恩编的《文天祥年谱》第273页,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增加了原来人教版删节的部分,即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此段是全文情感抒发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我们可借此以管窥作者文天祥的整个内心世界。本文试图以苏教版《〈指南录〉后序》补充部分为分析对象,从“愧”与“无愧”两个角度,来探究文天祥的思想和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此图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制图系、附中语文组共同绘制,为《<指南录>后序》的教学用图。《<指南录>后序》记述了文天祥被扣留后对敌斗争的经历。他在宋(?)宗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出使元军时被扣到宋端宗景炎元丰(公元11276年)五月逃回福州,历时五个月。这五个月中,他抗辞慷慨、九死一生,表现了  相似文献   

5.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他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记叙了他奉命出使元营后逃脱南归历经艰险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和忠贞不屈、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指南录后序》全文共有七段:前三段自叙出  相似文献   

6.
初读《指南录后序》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了,至今胸中仍激荡着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那股英雄气!读过这篇文章,文天祥就像一尊雕像一样牢固地占据了我的脑海:夕阳拖长了他高大的身躯,他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地投向南方,眼角的褶皱和额头上的“年轮”都显得那么执著、刚毅!如果说少年时是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指南录后序》的,如今再读这篇传世佳作更多了一份理性,我意识到这是一曲丹心报国的慷慨悲歌,是一气贯注扶山摇岳的大作。而这理性使我对文天祥更加崇敬,使我加倍地热血沸腾,甚至对文天祥有了膜拜之情。“辛苦…  相似文献   

7.
明代马中锡(1446——1512)撰《中山狼传》,成功地塑造了中山狼和东郭先生两个典型.作者通过思想、心理、语言、行动,集中地表现了中山狼的可恶和东郭先生的“可爱”,把这两个寓言形象刻划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中山狼传》使用了“毛宝放龟”这一典故,作注者均注毛宝“为东晋人”。但《中山狼传》写的是春秋时代晋国赵简子猎狼的故事。引用东晋典故显然不合情理。这一差错,或者是作者马中锡的疏忽,或者是尚有作注者未见到的史料。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收录了文天祥的名作《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在介绍该文时是这样说的:“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配套教参也有类似表述。)虽然只是简单的三句话,笔者读后却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10.
一、《〈指南录〉后序》:“如”“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教材未注,《教参》把“如高沙”译作“往高沙去”,失之。按课本注释,海陵即今之泰州市,高沙则“在高邮附近”。从教材所附逃归路线图上可以看出:泰州在高邮的东南,二地相距一百余里。此时文天祥既已冒着生命危险,吃尽千  相似文献   

11.
厉li历li厉,繁体作①,《说文》:“旱石也。”就是磨刀五。例如《之战》中的“束载厉兵”,这个意思也可以写作“砺”。例如《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引申为危险、祸患。例如《病梅馆记》中的“甘受垢厉”句。又引申为严、猛、疾。例如《中山狼传》中的“乃厉声曰:‘狼,速去!”’历,繁体作②或③,前者是历史、经过、经历的“历”;后者是日历、历法的“历”,前者如《隆中对》“孙权据江东已历三世”和价指南录)后序》“历吴门、毗凌”等;③例如《张衡传》中的“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作为形容词的“历历”切不可写成“历厉…  相似文献   

12.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4.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有这么几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语文》高四册)几乎所有注本都释“如”为“往”。可我们仔细一想,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天祥已经“至高邮”,“行城子河”,“至海陵”了,怎么又往高邮附近的“高沙”去呢?“文天祥脱险行程示意图”(课本第274页)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天祥是“至海陵”后直接往“海安”去的。是不是示意图有误?  相似文献   

15.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这是南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开头叙述交代的一段文字。当时,文天祥已“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并且“都督诸路军马”,而众官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第十九课课文《〈指南录〉后序》中“呜呼!死生,昼夜事也”一句注解为“死生是早晚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一则误注。文天祥把自己在1276年出使北营逃归福建过程中所写的诗编辑成集,取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为《指南录》,诗集有前后两序。在《后序》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  相似文献   

17.
解题公元一二七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兵攻宋,开始了他灭亡南宋的战争。一二七五年元军沿长江东下直趋临安。一二七六年正月进占皋亭山(距宋都临安三十里)。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这时,文天祥奉命出使北营,被伯颜扣留。不久,被驱北上,走到京口脱身,历尽艰险,南行万里,终于回到永嘉。这期间文天祥以诗记所遭又亲自编辑成集,名曰《指南录》。《指南录》共四卷,卷首有自序两篇,课文选自《后序》。《后序》追记他与敌人  相似文献   

18.
《<指南录>后序》第四段从“诋大酋当死”到“而死固付之度外矣”,一连串的综合排比句连用了十八个“死”字,气势磅礴,表现了作者守义不屈、誓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这十八个“死”,句句都是写实,现依原文顺序,将相关史实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语四册《指南录后序》在记述了出使元营遭受扣留并被驱北上隐忍而行的经过之后,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课本上注解说,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有什么样的为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文天祥写序时怎么独独想到了他,想到了他这句话?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读,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从读的情况入手,来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发现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给以指导,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呢?我们的体会是: 一、读准字音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很重要,读准字音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掌握文言实词的重要步骤。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首先要领读正音。如《中山狼传》一文,“鸷”“逋”“橐”“踢”“晷”“咥”“疐”等生字,及“羿”“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