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晓飞 《文教资料》2009,(26):20-21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比较成熟的喜剧作品,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浪漫喜剧之一.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第十二夜>是一部充满狂欢化特征的喜剧.本文探讨了<第十二夜>具有的内在和外在狂欢化特征,以及该剧狂欢化的语言,从而指出了该剧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颠覆了既有秩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描绘了一个乌托邦的狂欢世界.  相似文献   

2.
主仆关系的塑造是戏剧中不可小视的情节,莎士比亚的作品尤其如此。本文以其早期喜剧《皆大欢喜》中主仆关系的创设为研究角度,认为其中较典型地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的部分理论。全民性、平等性是狂欢化的重要特征,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这些都与作品中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之下人们的活动不谋而合。这为我们从方法论上研究莎士比亚喜剧创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将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解读引向更为宽广的天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别对这三个恶作剧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阐释《第十二夜》的喜剧性,以及莎士比亚轻凇浪漫的喜剧精神。《第十二夜》被莎评学者认为是最能体现莎士比亚喜剧才能和精神的典范之作。它的情节主要是由三个幽默风趣的恶作剧构成,通过错综复杂的框架结构,生动诙谐的人物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一个狂欢化了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李瑞雪 《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2-263,15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第十二夜》是其最著名的浪漫喜剧之一。文艺复兴运动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促使人们对旧的价值观念进行重审,冲破中世纪的层层枷锁,创造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世界。《第十二夜》正是处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部沉浸在浓厚的狂欢氛围中的喜剧。  相似文献   

5.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6.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7.
《鹿鼎记》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作者金庸运用狂欢化喜剧、讽刺性喜剧、幽默喜剧三种形态及高超的喜剧手法以观察社会,解读世事,使该小说成为其喜剧性小说中的里程碑之作。  相似文献   

8.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找到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它自由平等,去权威、去规章制度的理想状态,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本文采用狂欢化理论解读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主要从吉姆的笑,小丑、傻瓜形象和广场狂欢三方面来论证其狂欢性,旨在揭示这部喜剧作品颠覆高校权威、精英文化和英国等级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莎士比亚不仅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喜剧,还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悲剧作品,尤其以四大悲剧最为著名。莎士比亚的悲剧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人物命运的叙写向我们揭示了人性,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来总结出人性的相关特征,并由此探讨莎士比亚在悲剧创作中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喜剧之所以受人喜爱,除了动作表情能引人发笑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语言的幽默风趣、富有哲理、表达到位等。莎士比亚除了悲剧写得蜚声世界之外,其喜剧也是独领风骚。《仲夏夜之梦》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喜剧作品之一。文章将以《仲夏夜之梦》为例,解读莎士比亚的喜剧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1.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的狂欢化叙事特征首先体现在故事发生的时空,如第十二夜是圣诞假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夜,也是狂欢的最后一夜,而故事发生的地点伊利里亚地方的风俗也具有狂欢的特质;其次是该剧的多重叙事特征,小丑和下人等成为叙事主体,完成了权利的消解,体现了狂欢中的平民化特色;最后,对小丑话语的现代解读具有解构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空间运行轨迹并非无足轻重的舞台背景,而是具有深刻的文学空间本体寓意。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的路线图示作为理论基石,探索莎翁经典喜剧的心理空间程式及其隐喻属性。研究发现,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主体退隐行为给饱受世俗观念煎熬的灵魂找到了一条通向绿色乐园或女性香闺的想象性出路,剧中意识主体也在自我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回到外部世界。这种特殊的路线图式凸显了莎翁对精神游历的浪漫沉思,同时将文艺复兴戏剧"退隐与回归"的空间模式前景化。  相似文献   

14.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具有巴赫金所分析的狂欢化文学的各种特征。这部小说在魔幻现实主义之外,从巴赫金的"复调""狂欢化"等理论中汲取养分,创造了一个"狂欢化"的世界,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狂欢化"小说空间。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无一不流露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7.
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论者多据康氏小说中对黑暗、死亡等的描写而认为他是一个冷峻的、甚至悲观的作家 ,这诚然是有道理的 ;但他们往往无视乃至否定其作品中的幽默的、喜剧性的一面 ,这却至少是片面的。我们只要对康拉德作品中滑稽角色和死亡场景的描写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就可以看到康拉德作品中蕴含的幽默、喜剧性的一面 ,这一特征源于狂欢化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在自己的悲剧、喜剧创作中,如《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奥赛罗》中奥赛罗、苔斯狄蒙娜等都是具有双重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基督文化“善恶一体”(或“善恶同源”)观念仍然是深入理解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及主题的一种参照。  相似文献   

19.
文章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为研究视角,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从文学狂欢化的四个范畴:狂欢广场随便亲昵的接触、俯就与粗鄙、加冕与脱冕仪式、插科打诨来研究美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玻璃山》的狂欢化特征,从而揭示小说对传统童话《公主与玻璃山》所蕴涵价值观念的颠覆与重构。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五幕抒情浪漫喜剧《第十二夜》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一幅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画,表现了作家关于爱情和友谊的人文主义理想。试从抒情对比、木偶化、语言的滑稽和幽默等三个方面探讨和阐释作家营建喜剧场面、制造笑料的精湛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