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当代美学课题的提出,应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特别应以密切关系着当代现实人生的20世纪美学的运行为依据。就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而论,要真正理解它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则必须进入动态的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遵循辩证逻辑的要求,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中国现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两极对立的基本格局、古代审美理想的制动作用、诗化美学传统的历史更新、开辟认知再现的新领域、美学历史凝结为逻辑范畴等问题。在对以上研究课题总体把握,即从历史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相反的思路,亦即从理论照应历史的思路出发,提出当代美学建构的种种设想,诸如“人性结构双重涵义”理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古代审美方式的特性、“人性结构主体化”理论、人性结构主体化进程的分裂、恶扩张与丑增加、美的历史形态转换、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审美错位”理论,等等。要强调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将中国美学的历史蕴含以理论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汤芳 《文教资料》2011,(36):4-6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起源是不仅是中国美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美学文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对美的认识和对“美”性质的理解。中国原初审美意识应该是主体对于客体的一种感官感受,这种感受主要体现在味觉和视觉上,经历了由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追求这一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与《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记》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其何时成书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近年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楚简,为确定《乐记》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保存完好的《缁衣》证实了沈约所说"《乐记》取《公孙尼子》"的可靠性,而《性自命出》对人性和音乐的论述也表明《乐记》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中期。因此,应当是荀子的《乐论》继承了《乐记》,而不是相反。在郭店楚简与《乐记》互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美学偏重情志教化的人性论根源进行探究,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的整体结构中,对"乐教"之美作出新的阐述。《乐记》形成年代的确定和提前,对于加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对于更新古代美学传统并推进现代美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审美意识的闭合状态是古代人性结构感性与理性抑制性关联的审美转化。在微观的美感经验上,这种闭合状态在现为单纯舒缓、稳定有序的感应模式,在审美方式上导致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封闭性融合,而在宏观的审美理想上,则形成了对中和美的追求。和谐是覆盖着整个古代历史阶段的最高最普遍的审美理想,古代人的艺术创造和美学思考便是这种理想的体现。本文首先提出古代审美理想的非主体性和形成演变问题,然后分别论及审美感受和审美方式的古代特点。全文不仅揭示了古代美的基质,而且为寻求到当代审美理想更新和转换的历史参照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明清启蒙美学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美学,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基本美学原则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从自然人性论出发,以主情论为旗帜,贯穿着个性解放与人性欲求的启蒙意识。具有艺术创新和思想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包含美学范畴、美学现象和审美理论三大部分,加强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主要介绍了美学的理论体系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不能脱离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古文化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产生一定影响(同样,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也影响道教,此不论)。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渎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性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产生的一般系统论为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角度。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人类的审美意识也是一个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也有着结构与功能两个基本属性。把审美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18-24
唐君毅后期对传统中国美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早期和中期奠定的学术基础上,唐君毅考索中国古代审美意识,探讨文学艺术的本性,勘察文学艺术的境界层构,以自己理解的成熟方式,解释和深化中国传统或西方理论的现代意蕴,从而在理论上达到某种思维的新境界。后期的唐君毅在吸收、消化诸多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融会贯通,加以深化思考,显现出思维层次的递进性特征。海内外学界一些论者有关唐氏后期美学陷入"停滞"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唐氏后期美学思想,是现代中国美学建构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1.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美学和古希腊美学都是和谐美的典型,但是二者又有很大不同.它们产生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美学理想和个体幸福观都有很大差别.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就更能清楚地认识中国美学的特点,有助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美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审美活动)与人生(生命活动)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美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多美学家都涉及或探讨过这一问题,朱光潜更是以“人生艺术化”学说及其相关论点予以回应和阐发,从而开辟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综合中西文化和审美思维后的理论再创造,并成为其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通过这一命题,朱光潜美学毫不吝啬地宣扬人性的高贵,肯定审美经验的共同人性基础,并追求超越人生的崇高境界。其“人生艺术化”理论即是以知-情-意的人生统一体为出发点,最终指向真-善-美的价值同构(幸福)。因此,向康德式的实践理性(道德理性)与共同人性的无限逼近,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和先验之维。  相似文献   

16.
高尔泰苦难的人生历程与特立独行的治学风范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逻辑起点上,高尔泰提出研究美学首先要研究人学,人学是美学的起点;在理论特征上,高尔泰立足于浪漫美学的内在要求,充分展现了浪漫美学的对立性原则、情感本体论和精神的主体性等美学特征;在价值追求上,高尔泰执着于人的追求从而试图建构人学美学,彰显着鲜明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7.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原的精神母体,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夫伦倾向,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二)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寄需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三)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四)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秦美学就已经把“言”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先秦诸子美学理解语言的一个共同出发点是把语言及意义看作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身和产物 ,而不仅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和过程。从而 ,先秦语言哲学呈现出审美体认和情感交往的主流倾向。先秦美学对语言问题的理解 ,产生于先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精神和观念体系 ,反映着它对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构成“具有语言论特点”的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范畴、表述和美学命题 ,影响到秦以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探讨先秦语言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