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06,(11):120-121
盖碗在清代饮茶习俗中有着诱人的魅力,盛行于北京。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在正式场所,客来敬茶,以茶会友,都用盖碗泡茶。这种遗风至今仍在很多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茶     
著名作家老舍一生好茶,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认为"除去花茶不算茶",他的家里经常备有上等的名品花茶,而且他的茶瘾极大,每天要喝三种茶,早中晚各执一壶,多少年都不曾改变。老舍曾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写到他和茶之间渊源的起始:他刚出生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在他"满月"的那天,家里人因为请不起满月酒,只能以一杯清茶招待前来  相似文献   

3.
王晶  孟继新 《收藏》2012,(16):128-131
山东地处华北,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实惠,正所谓食风庄重,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之评语。在山东农村,最有特色的就是盛面喜用的特大号"捞碗"(可容200~300)克干面条)吃饭的时候,只见人手一碗,指缝间夹上饼馍或葱蒜,在村中心的"饭场"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不过,山东人的大气并不只表现在大号捞碗上。酒才是山东人个性的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4.
岁友 《健身科学》2013,3(3):19-19
进取心:马克思在51岁的时候,为了研究俄国历史才开始学习俄语,这种勇气和学习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有进取心的人永远不知满足,会坚持不懈地向着新的目标发起冲击和追求。他们开朗乐观,对未来充满憧憬,又能理智地对待成败得失,从不为  相似文献   

5.
吉州窑的碗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因时代不同而富于变化。底足有玉璧底、圜底、平底、圈足、假圈足等;口有花口、唇口、侈口、敞口、敛口、撇口数种;腹有斜腹、弧腹和折腹三种。晚唐五代流行厚唇碗,内底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北宋时期的碗为弇口或花口高圈足,南宋时期的碗为敛口深腹式,多芒口,底足矮且内凹,内外满釉。青白釉类碗呈灰白色,敷一层带有青味的透明薄釉,底部无釉或半截无釉,胎质较为坚实,底足切削粗涩,修坯工艺草率中见熟练,有的内底见涩圈,常印有"吉"、"记",或用褐彩书写"吉"、"记"、"慧"、"福"、"太平"、"本觉"等字样。  相似文献   

6.
渐之 《健身科学》2008,(10):1-1
茶是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生活发展所做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决定茶之品质优劣的,除了茶的天赋性味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冲茶之水与盛茶之器,可以说,无好水精器不足以论茶道。而壶中的宜兴紫砂,正是中华茶道最宝贵的载体之一,是久远灿烂的民族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诚如古人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相似文献   

7.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它最早见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依次排列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茶经》著于中唐广德二年(764年),主要阐述了茶的起源、品种、产地、焙制工艺、煮茶方法、生产工具和饮茶器皿等,这是一本在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篮球比赛中赢球靠防守,赢多赢少靠进攻,只有防守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保证.而在攻击性紧逼防守中三分之一是技术、三分之一是智商、三分之一是拼搏精神.只有掌握好防守技术,认知了防守的重要性才是比赛取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烈初 《收藏界》2010,(12):93-98
所谓"斗茶",是指烹茶质量的比赛,始于唐末、五代,盛于北宋,乃至南宋。 唐、宋时的烹茶,与现代很不相同。现代是把鲜茶叶炒制成干茶叶,饮时撮入杯碗,开水冲泡;唐、宋时是把鲜茶叶制成茶饼,饮时将茶饼研末、过筛,然后用滚水冲泡点拂。  相似文献   

10.
紫玉 《收藏界》2014,(1):83-87
在日本文化史上,有一位被称为浪漫主义的茶匠名人,那就是古田织部的弟子、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茶师——小堀远州。日本茶陶史上著名的“远州七窑”、“远州好”就是在他的指导和推广下而名播后世的。  相似文献   

11.
雷国强 《收藏》2014,(6):82-87
浙江婺州窑烧制出成熟青瓷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弱式微于元末明初。婺州窑是一个地方性历史名窑,虽然有着庞大的窑系,悠久的生产历史,但其声名远播实得益于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一书。《茶经·四之器》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婺州窑所生产的茶具当时仅次于越窑和北方耀州窑,名列第三。  相似文献   

12.
十五、最后一幕最后的三天,霍恪是在油锅里煎熬般度过的.如坐针毡,他现在才真正理解了这句中国话的含义.今天是第三天的上午.前两天,霍格使尽浑身解数才勉强拉到二十一票.要稳坐这届董事长的宝座,这是最起码的票数.九点整,会议执行主席摇响了铃."诸位,要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话,我们现在就本届工部局董事长职位一事进行投票表决!"圣母玛丽亚,总算出头了!"霍格抽出丝手绢,拭了拭额上的汗珠.但是,一个冷冰冰的声音响了起来:"主席先生,我有异议,"会议主席大为尴尬,好半天才为难地道:"好吧,希尔先生,你总爱火上浇油.我想,这回,你要告诉我们的总不至于又是一桩鸡毛蒜皮的小事  相似文献   

13.
宋饼1942     
于水 《收藏》2012,(8):76-77
保利的艺术总监王骁从广州来,很谨慎地从袋子里掏出一个小宣纸包:"七十万一个的宋饼,七十年前的老茶。"我亦很小心地把纸包打开,茶叶极干,极易碎,呈黑褐色,有点像百年老房顶棚上拆下的苇席。闻,老仓库的味道已经压过了普洱茶的茶香。将茶轻轻倒入陈平二十年前刻的紫砂壶中,上好的矿泉水加上真如堂的青花小瓷杯。这是我冲泡过的最贵的一泡茶,一切都要讲究。好像往一万块钱上浇开水,把壶的手略有些发抖。林海钟告诉我,冲这种好茶,一定要贴着壶边下水,动作要轻柔,茶是有生命的,要像抚摸少女,这样她才能把表现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你。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古人似乎对"三"这个数字十分喜爱:天、地、人被称为"三才";日、月、星合称"三光",而在养生方面也是如此。以下这些古人养生的"三字诀"好学易记,我们可以潜心体会一下。1、三寡:即"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千万不能受损,否则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而精亏、气虚、神弱则是生病与早衰的根源。2、三慎:即慎食、慎药、慎激动。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做到这三点。除了吃东西和服药要格外慎重之外,情绪激动的危害也  相似文献   

15.
饮茶与长寿     
明代顾元庆在他的《茶谱》里说:“人饮真茶,能消食去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日本荣西禅师所著《吃茶养生记》中说:“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也。”多少年来实践证明,饮茶确有延年益寿之功能。我国唐代有一智僧,活到130多岁仍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玄宗知道后,把他叫去问道:“你如此健康长寿,吃的何种仙丹妙药?”和尚答曰:“吾性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朱德委员长一生喜欢饮茶,并且喜欢饮庐山云雾茶,活了90岁。他曾写过一首诗赞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  相似文献   

16.
吉州窑黑釉瓷似在北宋时期才开始烧造,常见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壶、杯、高足杯、鼎炉、罐、器盖和玩具等。其中,芒口、底足矮而内凹,是吉州窑黑釉碗、盏最常见的特点,且多施满釉。匠师们利用廉价的天然黑色涂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产生变化多端的釉面与纹样,达到清新雅致的效果,表现出民间的实用艺术和朴素风格。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8,(12)
正导语:本文依据清宫档案详细分析了清代御窑大运琢器的烧造及品种变化情况,并考证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来37种大运琢器的名物对照关系及烧造时限。琢器是瓷器中相对于圆器的一个器型大类,泛指不能一次拉坯成型的立体造型,清宫档案所谓"尊瓶罐"之属,而圆器则清宫档案所谓"盘碗盅碟"之属。相对于主要用于茶、膳宴席的圆器,清宫中的琢器则更多为陈设、赏玩之物,数量也较圆器稀少得多。清代御窑大运琢器,伴随着清宫用瓷需求的变化和御窑厂的兴衰,也经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每日一碗粥,活到九十九。每到冬天,我都变着花样地为家人熬制各种养生粥。寒冬的清晨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养生粥,不仅能够温暖身心,还能滋养肠胃,何乐而不为呢?有三种粥是我在冬天最常煮给家人吃的,特别有益身心健康,我还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样美粥组合":1.红豆百合粥:锅中烧开大半锅水,然后将淘洗好的大米倒入。小火煮至快熟时,再放入洗净的红豆和百合。粥熟之后,放一点糖就可以吃了。这个粥香甜可  相似文献   

19.
茶 茶怎么样?茶好。红茶醒脑提神,绿茶清热利尿,好东西。不过凡事都得有个度,哲学上要讲一个度量衡的度。这个茶叶里面含有鞣酸,鞣酸是消皮脂的鞣酸,鞣酸能够跟铁结合起来,而铁是制造红血球的原料,所以茶喝得太浓,将会影响铁的吸收。铁的吸收受到影响,会产生贫血。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  相似文献   

20.
姜敏 《健身科学》2014,(9):30-30
鱼汤的营养丰富,它也经常被用做身体补虚的滋补佳品。而在江苏的东台一带,鱼汤面的名声和人气也相当爆棚,当地还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神仙”、“吃一碗,想三年”的说法,足见东台鱼汤面是何等的汤鲜味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