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朗诵是语言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成功的朗诵不仅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还应该能够驾驭各种朗诵技巧,停顿就是朗诵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的技巧之一,它能给文学作品再创作带来超乎想象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朗诵艺术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综合开创了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从音声化的角度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要使朗诵达到声情并茂,不仅要理解文本、感受作品和把握基调,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综合运用,以轻重缓急停顿变化的鲜明节奏表现作品的韵律美,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出原作品思想内容和独特风貌,从而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实现对文学形象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4.
文琪 《今日教育》2004,(7):58-59
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从唐代律诗的吟唱开始,朗诵就赋予了一定的音乐性。因此,在声乐训练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交际语言学的角度,对讲解员的语言运用进行分析。根据讲解员语言的特点阐述对讲解员素质的要求,而后进一步论述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游客讲解员应如何灵活应用音调、语速、停顿等语言技巧,提高讲解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由于其自身韵律和鲜明节奏的特征成为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朗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情感表达。因此,对一篇诗词进行良好的有声化朗诵转换,有利于教学中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理解。我们应该把朗诵作为语文教学单元的重点,从语音、停顿、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去训练学生对诗词朗诵的处理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朗诵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布白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的布白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密度的相对合理,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块空白,让学生涉猎其中,会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和趣味。如何设置“空白”呢?一、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教师授课时,应善于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  相似文献   

8.
朗诵在中文专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高专中文系的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诵艺术技巧,对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感悟力,培养他们文学鉴赏的审美力,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讲授外国文学课程中,精心挑选一些适合朗诵艺术训练的经典作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摩、模仿、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朗诵艺术训练的课程实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朗诵根植于文学作品,拥有艺术的土壤.文章从艺术传达角度研究朗诵言语的建构材料和生成策略.在朗诵艺术中要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在于对文学语言的感悟力和声音形象的塑造力,朗诵主体只有把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有声语言,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审美超越,获得有声语言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朗诵是一种口语表达艺术。面对观众的朗诵,还带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朗诵者在运用自己的声音、语言表达技巧以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一些辅助手段来强化感情的表达和气氛的渲染。手势是朗诵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朗诵中准确运用手势,必须了解手势活动的不同方式及其表达的含义。首先,手势一般分为三个活动区域。上区为肩部以上,多表达希望、欢庆、振奋、祝愿、抗议等感情;中区为从肩部到腰部,多表达叙事说理等较平静和缓的情绪;下区为腰部以下,多表示厌恶、憎恨等感情。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有这样两句:“无…  相似文献   

11.
成丽萍 《教育革新》2009,(12):40-40
诵读,包括朗读与朗诵。朗读和朗诵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高尔基)都要求运用清晰、响亮的普通话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都要注意轻声、变调、儿化的语音变化现象;都要正确运用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表达技巧;都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如古人所言:“声传于物,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相似文献   

12.
所谓朗诵素质,是指在朗诵及朗诵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它包括朗诵历史及文化、朗诵价值、朗诵特点、朗诵语言技巧、朗诵情感、朗诵处理、朗诵表演(形象、舞美、乐舞、台风、形式)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一、实施朗诵素质培养的事实依据:朗诵与朗诵研究"朗诵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自从有了诗,也就有了朗诵。"(一)朗诵在中国1.古代。古人认为,诗是诵的,能诵的语言才是诗。先秦"诵"的风习盛行,  相似文献   

13.
歌唱是语言的升华,语言也是声乐作品创作的基础,旋律走向、节奏的韵律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着深刻的联系,朗诵同样是以丰富的技巧来表达语言的艺术形式,通过朗诵这一形式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强弱节奏的把握,让声乐演唱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舒伯特《小夜曲》及其艺术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伯特的《小夜曲》是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优秀之作,作品集中体现了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在爱情方面的主观情感。该作品背景特殊,对其艺术处理必须要有娴熟的歌唱技巧,深入理解朗诵歌词,运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汉语修辞学的相关理论,从朗诵艺术视角对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做了剖析,提出构建语音修辞活动场和创造声音形象的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策略,试图在传统汉语语音修辞研究基础上,开拓有声语言语音修辞的审美与语用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朗读的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以充沛的感情,运用爽朗生动的普通话语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是把书面语言变成绘声绘色的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能深刻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产生较强的感染力。要较好地朗读一篇作品,首先必须深人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其次是要熟练地掌握普通话,同时,要恰当地运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这样的朗读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意趣。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为了促进诗歌朗诵运动的顺利开展,使诗歌朗诵更好地服务于抗战,诗人们、艺术家们对诗歌朗诵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理论上进行了多方探索。这些探索集中在朗诵的本质、朗诵的分类、朗诵的效果与技巧上。这些探索不仅对当时的朗诵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今天的朗诵也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孙道临的朗诵艺术创作实践,从艺术历程、艺术情感、艺术技巧三个方面,对孙道临的朗诵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其朗诵艺术具有丰富瑰丽的整体特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有声语言中音形意的和谐统一把朗诵艺术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朗诵主体缘情而发,在动态的声音表象中任意驰骋,激活了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相互交融的美感蕴藉。在朗诵艺术情感美、意境美、韵律美的审美创造中,朗诵主体发挥能动性,驾驭有声语言的节奏美感和语调美感表现技艺,从音声化的角度给文学作品增添了活力,生发出可视、可听、可感、可知的声音形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感境界,从而实现从文学作品审美意蕴的内化到声音表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