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世纪的女权主义以强烈的性别色彩和主体意识为妇女谋求解放,但是其单一的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立场却导致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分化。与西方经典女性主义强调性别作为女性主体性的唯一要素不同,有色族裔妇女认为,不仅性别,而且种族、文化、阶级等诸多因素都参与了女性主体建构。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研究正是以其多元视角来丰富我们关于女性的认知方式,对西方和中国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都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如何摆脱男性话语的控制 ,建构女性的主体性话语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写作与理论批评关注的中心。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通过叙述形式、叙述结构、叙述人及叙述技巧等方面打破父权制语境的陈规 ,书写女性经验 ,建构女性主体性 ,使女性真正成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与言说主体。它是女性文学创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主义理论建构的关键在于放弃女性主义的理论前提,回到女性主义理论建构之初的女性历史经验描述和分析上来。清末民初是中国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实践是中国女性话语建构和实践建构的主要形式。因此,对翻译实践与女性的经验的描述构成了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20世纪重要的批评流派之一,它将矛头指向父权制度和男权中心文化,提供了一种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新方式,成为后现代语境下反主流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问题是妇女阅读、女性写作和文学史的重建,三大批评场域的研究,共同呈现了西方女性主义对父权逻辑的解构和自身理论的建构过程,对女性主义批评主体性的建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首次采用了男性的叙述视角来描写女性,塑造出具有主体性意识的母亲、妻子和情人形象。然而这种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并不完全,这主要是受到严歌苓矛盾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主义的谨慎态度的影响。本文在界定女性主体意识内涵的基础上,以作品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具体分析作家是如何建构了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并指出这种建构的水平同作家的个人经历、创作实践与女性主义思想息息相关,因而呈现出两面性,具有中庸的温和姿态。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体性是长期困扰女性主义理论的问题之一。女性主义者科拉·卡普兰的《潘多拉的盒子: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中的主体性、阶级和性征》一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其原因,并通过对沃斯通克拉夫特、伍尔夫、夏洛蒂·勃朗特等女性主义思想家的考察,揭示了在精神分析和符号学视域下女性主体性、阶级和性征的相关性,从而为女性主义批评开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基于妇女学和性别学的研究,它反对女性主义过分强调男女平等问题,因而具有垮学科性和政治温和性.较之英美后女性主义者的政治实践,深受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主义思潮影响的法国后女性主义在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埃莱娜·西苏和露西·伊格瑞恩倡导"女性书写",发掘女性特质,从而使女性能够游离于父权制之外.而克里斯蒂娃通过对话语的延异性和符号的不确定性的阐释,指出了主体具有不确定性,从而解构了男性的社会主体地位,为女性多元化身份建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由于忽视了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具体的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内生性理论支撑点,中国当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能很好地反哺女性主义的文学创作、阅读和接受.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理论话语圈中的生硬移植,脱离了女性主体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在实践中人的主体性生成;在这种静态的理念规制之中,女性再度成为男性中心社会程序性的套话.只有在性别主体与社会主体合一的女性生存的实践、理想、价值维度上,在身体所具有的社会性成人位置上,以两性之间平等地对话、交流的"亲善"的基本态度或象征模式,才有可能塑造出与社会总体想象物间距离越大,越具有独创性的女性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女性价值"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女性形象,从而彰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特征——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受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影响,女性电影经历了对两性问题从对抗到思考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电影工作者们不断地尝试为女性作重新定位。这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其实就是女性主体性的建构过程。《北京爱上西雅图》是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影片为女性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开放系统,为观众对影片中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理解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4.
译者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译者,原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无法存活的。然而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980年文化转向后,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为此,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讨论女性主义者眼中有关主体性的忠实和叛逆。  相似文献   

15.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受福柯、德里达等人学说的影响,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形式克服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弊端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其推崇的权利—话语观、反二元对立,并对男女差异的新的阐释,深层挖掘了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从而为女性主体建构拓展了新的空间。《女勇士》塑造的新的"花木兰"形象虽然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花木兰形象,但它在建构女性话语权、颠覆男/女二元对立范式及以女性自身体验来建构女性主体等方面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要旨。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其中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原则以及意义的差异方面进行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敖先红 《学语文》2008,(3):36-37
“女性意识”是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女性意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女性的意识,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女性主义意识”,这些女性意识在男性社会体系和语言体系中遭到压迫、至少是排挤,所以要向男权社会的权力建构、价值常规和话语方式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9.
性别译者:主体性与身份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长期被忽视,表达等级体系的“忠实”概念成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镣铐。“显形”译者和“性别”译者充分展现了一个解放了的译者形象。本文试图超越国内译界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阐释学/接受美学范式,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它突出地表现在译者对自我身份的寻觅和建构。通过“深度翻译”,译者充分挪用元文本空间来塑造一个具有独特身份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女性自我呈现体现在女性气质的梦魇重复、女性以身体为主体形式的抗争、女性生活空间的建构和女性历史的追溯与重塑。女性主义叙事学结合文本叙述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反映了莱辛的文化身份和在女性自我呈现中建构的女性身份及其体现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