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梦原 《文教资料》2007,(20):108-109
语言通过"指物"功能,可以在概念层面上生成形象,这是最直接、最初步、最基础的文学形象。但文学作品如果全由"语象"构成,便没有多少意蕴可言。而"意象"则因为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使它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更具内涵,也更加耐人寻味,使得文学作品具有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绘画作品,是绘画语言众多因素的总和,而绘画语言应包含画面艺术效果和画中意蕴、意象这两个方面的含意,当然,效果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而意蕴和意象由于有着艺术家主观感情与客观物  相似文献   

4.
莱辛、黑格尔将绘画的构成材料(媒介)看成是物质性的,它诉诸人的视觉,而将诗的构成材料看成是精神性的,它诉诸人的想象,并由此得出诗比画的表现面更为广阔,诗比画更优越的结论。莱辛、黑格尔的观点不能用以分析作为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文人画、因为中国文人画 的表现目的、欣赏手段、语言材料都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的艺术意象理论基本上是传统的艺术意象理论的发展和延伸,而中国现代的艺术形象理论则首先是“拿来主义”传释行为的结果,其后才是作为“舶来物”的西方艺术形象理论与中国传统的艺术意象理论在相互映照、相互渗透中“中国化”过程的呈现。由于艺术意象理论汲取了艺术形象说的合理内核,今日艺术理论的发展正在展露出这样一种趋趋势:经过现代阐释的艺术意象理论将取代舶来的艺术形象理论。  相似文献   

6.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意象油画作为西方油画表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必然经历文化审美的整合,是艺术语言与媒介的中国化,在其审美特质、审美心理上必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意象油画呈现的视觉特征、传统美学审美心理、造型语言的特性及其意象审美意境的构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剖析其美学审美特征,借此来阐述意象油画的当下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读过《背影》,始觉平淡,不知名家的文字为何都这么平淡如水。十几年教学生涯,初中语文教材变了又变,但《背影》却始终在那里。跟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起品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竟越品越觉得有无穷的意蕴,让人感动,让人流泪。细品《背影》,那精简质朴的语言中的至爱亲情,竟也是来自作者匠心独运的文学"空白"艺术。一、木讷的语言,拳拳的父爱"空白",是一种智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空白"手法,可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  相似文献   

9.
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校铭 《成才之路》2010,(3):I0018-I0018
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是通过朗读者以特定的文字材料为基础,以语言为媒介,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者再创造文学作品艺术形象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10.
西方绘画上的意象表现物象的真实性,体现出一种相对静止性的特点.以睡莲、日本桥、人物画为例,对莫奈的艺术进行东方图式的审美意象研究,可以看出,莫奈的艺术形象不是印象的复制,而是诉诸直觉感受的意象,它是一种充满了感情、旺盛的生命和艺术家生命的意象.通过种种形象的信息运动能使人深刻地认识到美的意象,这种美就在于图可尽意或者图意同在,用这种叠加的形式将其意象叠在另一个概念上,这也是莫奈绘画最强审美艺术的魅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意境的现代性研究中衍生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意境的形象性问题,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意境的美学性质等等。意境是特种艺术形象,是由语象、意象依某种美学规则建构而成的三维空间形象,是实境和虚境的结合体,并以虚境的存在显示其独特的美学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的问题是史铁生小说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性思考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死何以消解生之沉重,其逻辑进路是从生的价值虚无到命运的无可奈何再到历史的无可选择,结论自然是灰色的,即生的艰难与无望只有靠死来消解。二是生何以承担死之虚无,其思考的核心是既然死是命定的,在此之前就必有一个生之过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只在过程中,生是实有,死倒是虚无的。要之,先以死消解生的虚无,再以生消解死的虚无,由此开出一条富有坚韧与乐观精神的“过程人生哲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对“想象的世界”的表现,文学语言和普通的实用语言的不同,在于其情感性、多义性,在于其联想的丰富和多彩。文学作品的形象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想象的过程呈现给读者的。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分离与偏转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空白,为欣赏者留下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欣赏者需要依靠想象的能力对空白进行独特的、创造性的填充和确定。因此,把握文本的思想深义,感悟艺术形式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首先是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然后经过想象、联想的作用,唤起具体可感的个人艺术世界,即创造性的艺术形象世界。艺术形象沟通了作品的浅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艺术生产是一种符号形式生产。艺术媒介由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艺术符号由物象、语像、发展到影像。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是主体主体性的体现。由于主体主体性的表现是矛盾的,因此,作为主体的异质同构的艺术及其生产方式也显示出一种悖论性存在:当艺术媒介及符号趋向精神化、群体化、纯形式时,主体的精神取向却趋向欲望化、个体化、物质化。人类艺术生产方式历史型态也由象征型生产方式到古典型生产方式发展为浪漫型生产方式。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创作主体的价值倾向由实用价值发展为交流价值最后上升为文化结构价值,价值实现了历史的多维嬗变。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创造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唯一媒介。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文学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朦胧美和音乐美,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语言的主要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影像语言是大众流行图像文化时代的衍生物。面对数字化时代影像语言膨胀这一现实语境,旨在探索读图时代版画新的创作观念和艺术语言的当代性转换,探讨版画语言和影像语言的技法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相似文献   

18.
王雨作品的主题明晰清浅,故事具有可读性,叙事性强而语言平实,题材来自对现实生活矿藏的采掘。小说的艺术情境和人物形象都富有生活质感,并凝结着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严肃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9.
股市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社会变体,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伴随股市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其发展变化的缘由除社会文化及语言体系自身因素外,还与特定时期的大众心理密不可分。作为都市生活的语言艺术,用于行业术语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能简洁直白、规范准确地表达股市事物或行为;借用到民众日常生活则呈现幽默诙谐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