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高三地理复习后期,学生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应该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突破“高原现象”,才能指导学生及时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复习的效率,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  相似文献   

2.
张志文 《生物学教学》2002,27(5):13-13,12
在“3+理 (文 )”综合科的高考模式中 ,生物科学作为综合科的一部分内容列入高考科目。从考试知识范围来看 ,生物科是理科综合科中内容最少的学科。内容少 ,复习时间长 ,学生的学习容易造成高原现象 ,如何克服“高原现象”、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这是高三《生物》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1 复习目标第二轮复习不同于复习基础知识的第一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避免高原现象 ,着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适应高考。因此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 ,在复习中针对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 ,让考生达到或超过考试要求 …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生在高考复习进入后期时.常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有时头脑昏沉,心情烦躁,感觉学习无法向前推进的现象。其实,这是高考复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这种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心理专家通过反复模拟实验发现,人们在技能练习中,成绩并不是直线上升的。“高原现象”是高三复习中的规律性现象。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学习动机弱化、兴趣降低、情绪厌烦、身体疲劳;其次是在各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许多参加过高考的同学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在高考复习的紧张岁月里好像总有那么一段时间的不如愿.具体表现为:自己虽然一直在书山题海里夜以继日地遨游,但考试成绩却不够理想,有的沉浮不定,有的停滞不前,有的甚至一落千丈,这么一个特殊阶段称为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下面,就以高三化学总复习为例,谈一谈“高原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高考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学生常常会出现厌学心理,思维受阻,学习成绩停滞不前,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师生认识偏差,也有教法和学法的障碍。要克服复习教学中的“高原现象”,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重要的途径之一。1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在新课教学中属于“了解”层次,而在复习课中则属于“掌握”层次。另外,同是复习课,高考与会考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前者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遭遇了“高原现象”、“舌尖现象”、“克拉克现象”和“木桶效应”现象,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成绩很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倒退,这就是“高原现象”,要让自己走出“高原”,应该:  相似文献   

8.
高考是对学生“双基”及各种能力的考察。因此。需要在第一轮复习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加强训练各种能力。在高三生物学第二轮复习中采用专题复习,不仅有助于克服一轮复习中形成的“高原现象”,而且有助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复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钱静 《现代教育科学》2009,(1):114-114,126
在进入高三复习后期,很多考生反映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没有信心、头脑昏沉、心情烦躁。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而这一段关键时期则被称为“高原期”。那么,“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尽可能缩短高原期,减少它的负面影响呢?  相似文献   

10.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随着复习时间的延长与难度的增加,在一段时期内,部分考生会出现复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停止不前的现象,甚至连原来掌握的文史知识、理科概念、公式,也会有模糊之感。如果你出现了这种感觉,那么老编可以为你确诊:你出现了心理学上称为的“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一知识点或同一题型,当练习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时,学习效率不再提高,而是保持当前这一水平,甚至还会有所下降,心理学上将这种劳动的单调性和重复性造成的低效率现象叫做“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与心态不尽相同造成了数学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结构不完善,知识不系统。(2)复习方法不当,没有根据复习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3)过度练习导致生理、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在高考复习中产生的"高原现象".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认真分析了高考备考学生在知识、心理、生理上的各种高原现象,对高考复习提供有关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高考复习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复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或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框架,大体能应付考试之后,要想进一步探索创新.深入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就会感到大脑疲劳和精力不支,学习效率降低,进步速度减慢,处于一种“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尽管每天都在勤奋复习。大作练习,但收效甚微。这就是历史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高考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即经过了第一轮的知识梳理和归纳 ,以及一定量典型问题的剖析和习题训练 ,也经过了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拓宽加深 ,满以为学生在第二轮复习后解题会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然而事实往往并不如人们所愿 .在第二轮复习后 ,还是会经常出现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或数学水平出现停顿 ,甚至倒退的现象 ,这使得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不解 .其实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它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两次上…  相似文献   

15.
负面心理现象之一——“高原现象” 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一段时间在学习上出现复习效率不高,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成绩不但没有较大提高,反而沉浮不定,甚至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段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时间,心理学称之为“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考生往往出现或长或短的思维迟钝,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期或转折点,学生可能走出“低谷”后冲上“浪尖”,也可能坠入“深谷”而无奈,有的考生因此失去信心,有的情绪波动很大,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对此现象如果置之不理或处理不好,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甚至导致高考的失败。老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来突破复习备考的“高原地带”,具体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生 《新高考》2007,(5):45-47
现在,同学们都进入到了后期复习阶段,这是一个能够提高高考成绩的关键时刻,也是一个容易出现“高原现象”的时期,即工夫没少花,成绩却在“原地”徘徊,结果产生了急躁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有的同学做了大量的模拟题,结果不仅没有提高解题能力,反而影响了对教材知识的全面复习。究其根源,就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复习方法,没能有效地利用《考试说明》。  相似文献   

18.
相当多的考生在中考、高考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其实这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现象,称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客观存在,但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因此,“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  相似文献   

19.
<正>在高二生物会考复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开始复习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高,收获大,进步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即使保持与原先同样的甚至更努力的学习状态,有时候却觉得原来熟知的概念、知识点不再清晰,头脑中缺乏应有的整体的知识体系,有茫然失措的感觉,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心理焦虑。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心理学上称为"高原滞留现象",简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  相似文献   

20.
秦勇 《小学生》2010,(12):32-32
小学生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够“深”,对学生还研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据此,老师可采取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