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通过立法,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经多次修订文官考试制度日臻健全并付诸实践.文官考试制度对近代高等教育、民主政治建设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童艺 《华章》2012,(16)
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是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对已有关于该时期文官考试相关学术进行评述,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北京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戴季陶作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执行并发展了孙中山提出的考试思想,是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创建者和奠基者,其创建的考试制度不但融合了中西考试制度之优长,更是结合了当时国内的现实及需要。戴季陶的考试思想既是对孙中山考试思想的继承,也独具特色。他强调考试的严格公正、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因需设考、考试制度必须创新与发展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滥觞于清末新政,肇建于民国之初的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延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渐趋完善.形成了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包括文官考试的主持机关、考试种类、考试资格、考试科目和程序等.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一、主持机关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始于1913年,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两种.文官高等考试由中央统一办理,文官普通考试由中央和地方分别办理,两者均由典试委员会具体主  相似文献   

5.
南京临时政府的文官考试规划未及付诸实施,但已奠定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考试对象的平等性、考试内容的实用性、考试任用的优先性等基本原则,对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之功。这表明,辛亥革命不仅在"破坏一个旧世界"方面居功至伟,也在"建设一个新世界"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是著名的国民党理论家 ,他任考试院院长达 2 0年之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的。戴季陶对文官考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本文对戴季陶的文官考试思想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7.
特种考试,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制度中任命人员考试的一种,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创造。自1933年至1949年,是特种考试的建制和发展时期。特种考试的应考资格比较特殊,有高于高等考试的,有和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相当的,有低于普通考试的,有介于两者之间者。特种考试程序和方法比较特殊,有按照抗战时期的初试+训练+再试模式的,有按照抗战以前的考试及格后即行分发任用的,有分为三试的,也有分为二试、一试的。特种考试的举办形式也比较特殊,有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直接办理的,有专门组织考试委员会办理的,有委托各用人机关办理的。特种考试的种类和录取的人数最多,是同一时期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录取人数的35倍和23倍。  相似文献   

8.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倩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20-122
文官考试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民国时期曾产生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将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进行比较,从中反映出两个政府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戴季陶作为民国时期的政治理论家,其教育及考试思想既包含着浓厚的传统元素,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色彩;既有一定的守旧性,又有明显的创新性。戴季陶的教育特别是考试思想对民国考试制度与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研究学校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以及教育考试制度改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对文官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确立了现代英国文官制度,并把选拔性公共考试引入文官的选拔和录用。之后,经过不断改革、补充和修正,英国文官制度日臻完善,成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模仿的范本,并对英国的选拔性公共考试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英国文官录用制度改革的背景、改革内容和意义以及对英国当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经历了从清末民初的法外生存与制度失序,到北洋政府时期的进入立法与权力规范,再到广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立法强化与权力转向等发展阶段。校董会制度的教育立法进程受到制度来源、制度试验,以及国家战争、民族主义、教育经费、文化观念、教育权力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遵循着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断裂平衡原则,并借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从民间试验走进国家立法,从制度失序走向制度规范,从制度危机走向制度平衡。晚清民国时期校董会制度的立法进程,实质是政府与学校、社会、教会等多元办学群体的一场教育权力博弈,并在学校所有权与治校权的离合之中,最终完成了校董会权力的合法性转向。  相似文献   

12.
南京政府时期的律师制度是在北洋时期律师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同时,也在律师公会活动范围扩大、刑事辩护制度变革等方面体现了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整个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时期。江苏作为国民党政权能够真正掌控的地区之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等研究方法,通过丰富的史料,对民国江苏民众团体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考察,大体总结了民国江苏民众团体政治参与的若干特点,大致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二战中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损失.日本投降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6日成立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负责日本战犯的处理工作.在国民政府设立的军事法庭中,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因其直属国防部、延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6.
婚约为债法及亲属法上之契约,在我国古代占有很重要地位,具有强大的法律约束力。近现代的新文化思想改变了旧婚约制度,并分别体现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亲属法和婚姻法中。台湾地区现行婚约制度基本上传承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婚约立法精神,而大陆对婚约问题不做明文规定,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现实中大量的婚约纠纷无法可依,不利于法制建设。传承近现代法文化思想,借鉴台湾地区立法经验,制定并完善我国婚约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帮头面人物左右着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但目前有关他们阶层构成的专门研究尚付阙如,学界大多笼统地认为帮会头面人物跻身于工商实业界和党政军警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青帮头面人物在各阶层的比例、青帮内部四个字辈纵向的阶层势力构成等重要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可以分析青帮头面人物的阶层构成,并探讨其对青帮内部势力的重构和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产生的影响,能够在深入研究青帮与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国政府收回教育权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近代历届政府的相关活动并未受到重视。从晚清到民国,政府收回教育权的活动不绝如缕,民国时期的北洋政府、广东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收回教育权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最终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获得实现。由于政权的性质和政治控制力不同,它们的活动各具特色:北洋政府追求的目标就是立案,广东国民政府的政策是接管外人学校,南京国民政府则是允许存在但办学必须符合中国政府要求。认为南京政府收回教育权流于形式的观点并不准确。实际上,这虽然与南京政府的实力有关,但主要还是中国对教育权的理论认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族群众多,成为抗战时民族学调查和研究的重点区域。在梳理中国早期民族学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有关云南地区抗战时的民族学调查和研究进行探究,认为这一时期形成了国民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民族学家个人"三位一体"的调研情况,正是三者的相互促进和影响,促进了民族学的发展和边政学的兴起,同时也带动了云南地区民族学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通过北伐战争,北洋军政府被推翻。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期间的中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摩擦不断。1927年3月24日,发生了"南京事件",亦称"南京慘案"。事件发生之后,中美两国在长达一年的交涉中,不断逐渐调整双方关系。"南京事件"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蒋介石亲美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