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正>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三种误区:重"言"轻"文";重"文"轻"言";"文""言"并重,但关系僵化。笔者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及学生长远发展,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应"以文促言,以言悟文",由"文"到"言"再到"文",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市级公开课,其中课题为"《记承天寺夜游》的同题异构课"观摩了三节,授课者皆为市区级骨干教师,授课对象为八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3.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么止于翻译,要么止于清议,造成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割裂的现象。教学应以"言""文"合一为出发点和目标,立足课堂实践,从文本解读中找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上带领学生品味文章语言以及基于此目标设计学生活动等。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长期以来都是教师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同时文言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学工作中比较滞后的模块。结合中考题、个人的教学体验,从"文""言"交相辉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巧用联想和想象,助力学生文言文鉴赏;迁移字词释义,乐学文言文三个角度,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以期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畏难情绪,教师执教文言文方式传统,以致文言文教学路上困难越积越多。如何教好文言文,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将有不一样的天地。本文主要探讨这两者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文言叠加、重"言"轻"文"的现象。这种教学,误解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剥夺了学生对民族优秀作品的深度理解权,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而强化文的朗读、文的赏析和补足"言"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修补被割裂的文言关系,能很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  相似文献   

8.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既依“言”助“文”,强化对文言词汇、语汇的积累与运用,立足字词解文意、把文脉、察文情,又以“文”养“言”,在对作品的文法及情感的解读中,自觉形成对文言词汇、语汇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方能摆脱“文”“言”脱节、环节生硬机械的桎梏,还原古典文学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提出:"高中教学需要注重古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对文言语境的感知能力是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拟从文言文阅读文体特点出发,紧扣文言字词,融入古文化的熏陶,从而达成"文""言"并重,进行有效地文言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重“文”还是重“言”,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纷争的焦点。面对文言文教学的困惑,笔者认为无论是面对高考,还是面对新课程素质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出基础,以“言”为本,追求“言”与“文”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扫除“言”的障碍;重视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逐步解决“言”的问题;反复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因“言”释“文”。  相似文献   

11.
王志英 《中国教师》2008,(11):42-42
<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清醒地知道:"文"是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是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言"是手段,"文"才是终极目标。文言文教学要从语言出发,但一定要回归到思想上。实  相似文献   

12.
一、“言”“文”并重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探讨,走过了一个梗长的过程,受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工具说”一统天下的时期,文言文教学暴露出有“言”而无“文”的弊病;而当“人文性”成为课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文言文教学又出现了有“文”而无“言”的倾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块。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问题。"死于章句"源于中职语文教师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废于清议"则重在指摒弃文言文本身,任意拓展,肆意解读文言文文本思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和言"割裂,学生学习文言文愈感索然。对此,本文特地以中职文言文《师说》为例探索循序渐进的"四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字字落实,句句对译”成为文言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或许字词意思弄明白了,全文内容却未弄清。课堂上重视了词法句法的文言知识,文言阅读中最重要的融会贯通被淡化。其实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文化的精粹,从这些语言文字材料中不仅要看到文言,还有文章,乃至文学、文化。要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作家人格气质,民族传统精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情趣,提升其文化底蕴。因而文言文教学中字词落实和文章内容理解两者都不可偏废,必须“文”“言”结合,以“文”带“言”,以“意”率“文”,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在文言文作品中理解与传承文化,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找到古典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让"言文并重,言意共生"。本文笔者针对文化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和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根据新课标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思辨读写的学习形态融入参与式教学法作为策略与途径来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目的是有效解读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学生以文言文为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吸取最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学的内容是“文”和“言”,先“言”后“文”。先“言”后“文”,由“言”到“文”的教学既符合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又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文言词汇教学可以遵循以下环节:梳理→语感→应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通对内容的赏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读写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融会贯通,不可偏颇。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存在着“一讲到底”的现象。常见一些教师拿着课文逐字逐句地给学生翻译,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文言文词句的用法及含义,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一篇又一篇,一年又一年地就这么教。殊不知这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相似文献   

19.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作为职高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职高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篇目量大,优选名家名篇,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字字珠玑,篇篇精当。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文言文却成为学生的一大怕,教学中"言文分离"现象泛滥,文言文课堂寡然无味,导致职高文言文教学低效。笔者寻文言本真,觅言文魅力,架"言文"互通桥梁,打破"言文"藩篱,提高"言文"鉴赏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