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对学生品德形成有促进作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必然受教师行为,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既有言语行为方面的,也有动作行为方面的,亦有复合行为方面的;既有民主倾向行为方面的,也有专断倾向行为方面的。通过运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我们发现,民主倾向教学行为能够被学生更多地认知到公正、尊重、平等、宽容、诚信和谦虚等品质,专断倾向教学行为则"反其道而行之"。而且,学生的品德认知存在高度、中度和低度认知的差异。我们还发现小学生品德具有分化性、多样性、弱公正性、向善性、亲诚性、一致性等特点。本文认为营造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因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教师需要做到,对其课堂教学行为强化与优化并举、"续暖"与"御寒"兼行及重视灵活使用复合行为。  相似文献   

4.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5.
在篮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篮球学习氛围,浸润学生的体育品德;其次要创新篮球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再次要立足活动引领,奠基学生的健康行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优化品德课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让学生课前体验,可以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在教学中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品德表象;尊重学生的差异,构建一定的品德教学平台,是优化品德教学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7.
1.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2001,(Z1):89-96
现代教学手段负面作用的种种表现 1.疏于品德的教育.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品德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师生面授教学中教师品德以人格化、具体化的特点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而由教师、教学机器、学生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中,如果教师把预先设置的教学程序让教学机器来执行,形成"学生--教学机器"系统,那么,由于教学机器是物而不是人,是自然机体,而不是生命机体,缺少人所特有的品德,无法给学生树立品德榜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品德涵义的理解与评价、品德行为的发生存在障碍,这与我们要求学生品德的自转完善是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能够对学生的自身行为进行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加丰富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分过失性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而对抗性行为是属于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的一种,它是指由于学生对老师的误解而产生的敌对情绪。它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抗性行为的危害性,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品德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表达情感体验,这就要求从“实”教学——教学案例展现生活的现实,教学互动吐露思想的真实,教学延伸重在行为的落实。只有实实在在,才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品德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的生活世界,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表达情感体验,这就要求从"实"教学--教学案例展现生活的现实,教学互动吐露思想的真实,教学延伸重在行为的落实.只有实实在在,才能提高品德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借助的是社会生活的实际效用,通过对学生的社会生活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规划,其中,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以品德与社会为资料,并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找到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品德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关系到学生们个人的素质培养,她对学生们思想有着引导的作用,能够促使其健康的成长。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是实施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方法,她能够正确的为学生们指引方向,使他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举止。小学的品德课也是对学生们行为的一种规范。  相似文献   

14.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和社会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品德和社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把学生的社会行为向正确方向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一般都是从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在这其中把品德教育排在教学的首位。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品德,二是社会品德。本文先介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不足,从不足方面逐步找到更适合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教学策略,为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平 《福建教育》2023,(22):26-27
体育品德的培育是体育教学内在的规定性,贯穿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全程,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培育同向同行。在落实体育品德的培育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让体育品德“具体化”;融入教学内容,让体育品德“直观化”;优化教学策略,让体育品德“恰当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优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注重创新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品德知识的探究,促进他们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促进品德教学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在用人要求上,品德行为也是一项值得考量的指标。《品德与社会》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主要目的是对小学生的行为道德进行教育,并对其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从小能够树立良好的品德行为意识,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本文就如何在品社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进行引导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情感因素在现代教学思想体系中,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信息传递的手段。就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品德内化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艺术会不断发挥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的潜力,激活学生自塑良好行为的欲望,达到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人。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门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有效性途径是实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感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小学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