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2.
万俐华 《江西教育》2005,(14):53-5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相比,它更强调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以及活动过程的生成性。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社会(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应通过活动教学让儿童体验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其成为一个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要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让生活走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树立开放理念,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思品教学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7.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程下开设的一门新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学 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 新的科学精神。《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人的生活为 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为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体验等教学活动 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感受 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体验亲近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的活动型德育课程。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为课程的 核心。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从而 “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才能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资源》所阐述的“激发、启迪、深化、引导”的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效益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2.
《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像一股清新的气息吹进了校园,走进了老师们的生活,它猛烈地冲击着我们传统的教法,呼唤着充满生命的课堂。《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握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实践,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贴近学生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在感受新课程新奇氛围的同时,在实践探索中,我不断地摸索着、努力着,更好地促使品德课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15.
章晓霞 《成才之路》2012,(32):80-8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为此,教师应以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用教材,强化学生的体验;开展活动,深化学生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7.
思品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如何走近课程标准目标,贯彻、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我认为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遵循生活的逻辑,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从而使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和谐统一起来,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我校充分利用文本,发掘文本资源,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贴进儿童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正是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尽可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学习更多的知识,步入实践的乐园,品德与行为也得到更多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