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常以其特殊的时间观为架构。在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中,福克纳采用死亡这一手段重新建立并阐释了时间观。通过对爱米丽父亲之死、荷默之死以及爱米丽之死进行解读,可发现福克纳的死亡哲学以及它与其时间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主题,探讨这部小说的表现艺术。福克纳是以时空跳跃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和丰富多彩的象征隐喻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的。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卷帙浩繁,而《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这篇小说融汇了福克纳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多角度"叙述以及哥特式小说等不同写法,综合了多种语言手段和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小说文本从章节题名到人物意识流动无不展现了福克纳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哲学。小说中的人物被时间化,而时间则同时在人物的意识中被主体化。时间是整部小说的主题,它体现了福克纳对时间以及现代人生活的深刻理解,时间构成了人的实体或存在。  相似文献   

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下简称《艾米莉》)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福克纳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采用"非线性"的叙述技巧,使故事情节在时间的交错颠倒中展开。本文从时间错置、人称代词指代模糊和多重的叙述角度等几方面探讨了该小说的叙事特色。这些技巧的巧妙运用用使得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向我们展现了艾米莉小姐凄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不仅被运用于对诗歌的解读,也可被用来对小说进行剖析。通过细读,运用新批评的象征意义、神话原型、反讽以及张力等批评范畴来对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赏析,透过缺失的玫瑰来看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7.
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福克纳是享誉世界的现代小说家,也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先驱。20世纪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福克纳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范围。本文以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为例,并结合对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来探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征,从而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20世纪伟大小说家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这是种自我颠覆的方式,或者说也是一种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纳故意留此悬念引发人们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因此解读“玫瑰”的寓意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文章从玫瑰的花与刺入手,从清教传统文化、南北差异、南北战争后的南方贵族等社会历史因素来解读“玫瑰”的隐喻。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空间形式理论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空间性解读,认为福克纳主要通过多层次的时序倒置、空间分割、并置和透过各种意象凝固时间等方法对小说进行了空间化的处理,将自己的时间哲学融入到了小说的空间结构中。  相似文献   

10.
在《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 ,威廉·福克纳塑造了骄傲又自卑 ,独立又依赖 ,倔强且软弱的复杂的艾米莉小姐的形象。在我们为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动情时 ,也会禁不住对福克纳高超的人物描写技巧发出赞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对意识流小说的时间观念作系统的层次分理,辨析意识流创作中各种时间观念对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从客观时间、主观时间、空间的时间化三个层次,论述三种不同情景层次下的时间观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不同表现,推导出时间这一特殊叙事因素为意识流小说的叙事基点.  相似文献   

12.
《沉香屑第一炉香》故事情节上未见新意,它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张爱玲对于题材的处理和叙事手段的运用。因此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特色的总结上,是不足以挖掘出它的深层艺术魅力的,这里拟以分析作品的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叙述时间的巧妙控制这两个具体的叙事元素入手,来阐释张爱玲独特的叙事策略,揭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肖锋 《成都师专学报》2009,(2):69-71,77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挪威的森林》是在一种倒叙的叙事时间模式下来进行叙述的,本文试从叙事时间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析,以阐释其独特的叙事时间魅力。  相似文献   

14.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5.
有意味的叙事时间设置一直是张爱玲小说叙事艺术的独特之处。这里从叙事学的角度,就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对小说《色·戒》进行探讨,以求证叙事时间在叙事语篇中所产生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型叙事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并创造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构建其小说世界。其作品《到灯塔去》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从叙事的时间艺术、多视角转换和间接内心独白3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到灯塔去》的叙事策略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作品堪称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叙事学关注的中心在于叙事形式的问题,其基本内涵主要是叙事时间和叙事角度问题,李锐的长篇小说《万里无云》可以说为小说叙事技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实验本。  相似文献   

18.
耿祺 《海外英语》2012,(1):194-195
As narratives are composed of the content encoded and the medium giving concrete shape to them,narratives are inseparably intertwined with temporalities,those o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In the poem When We Two Parted,there is the co-existence of story time and narrative time.The story time covers three sections depicting separately the past events,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They are boiled down into the poem in thirty two lines in total,which gives rise to the variance between duration of story time and duration of narrative time.The durations endow the poem with distinguishable narrative effects.  相似文献   

19.
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机缘》是小说集《逃离》中的一篇,讲述了朱丽叶毅然放弃学术生涯,投奔渔夫埃里克的故事。本文从叙事时间这一理论入手,具体探讨省略、缩写、倒叙等手法如何造成《机缘》的时间畸变,进而分析叙事时间对小说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笔生花》作为一部由女性作家所写的弹词小说,在叙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女性化叙事方式,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常从女性视角出发,带入自己处境和心情;在结构上,以历史进程为主线,五个家庭的线索贯穿其间,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多线结构.叙事时间安排上灵活多变,在按故事发生的时间讲述的同时,运用了预叙、倒叙等形式,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