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八面河油田稠油区块属于易出砂地层,在作业过程中存在堵塞、乳化、粘土膨胀,以及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和回采水率较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出了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该技术从油层伤害机理入手,将清洗液解堵与薄膜扩展剂两者综合运用,既可以降低注汽启动压力、提高采收率和回采水率,又可以保护油层、延长防砂有效期,提高了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2.
孤东油田属疏松砂岩油藏,目前稠油热采区已进入多轮次吞吐阶段,开发效果变差,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大,汽、水窜状况日趋严重,部分井注汽压力低,注汽效果差,汽驱井注汽压力低,汽驱井与对应油井存在汽窜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需对稠油热采井进行调剖封窜,封堵高渗透层和大孔道,改善吸汽剖面,提高注汽效果,增加稠油井产量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就是氮气+泡沫热采调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注入蒸汽的波及系数,有效地降低油层水的相对渗透率,控制水的指进或锥进,提高蒸汽吞吐开采的阶段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吴德亚  唐武  陈勇 《内江科技》2010,30(1):79-79
稠油蒸汽吞吐热采是一种压降开采方式,随着蒸汽吞吐周期的增加,地层压力大幅下降,因而造成油井产量下降,油气比降低,油藏开采效果变差。2009年6月份,氮气隔热助排作为双管注汽工艺的配套技术在陈家庄稠油油田进行现场应用,此项技术通过注汽过程同时注入氮气,在向地层注入热量的同时向地层补充压力,从而提高吞吐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松 《内江科技》2009,30(1):101-101
本文开展了井下自生气复合泡沫技术研究,根据室内研究,在高温下引发剂迅速分解产生的CO2等气体,能扩大蒸汽扫油面积,降低原油粘度,提高注汽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特-超稠油易出砂地层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堵塞、乳化、粘土膨胀,以及热采采收率和回采水率较低等问题,研究应用了化学预处理地层技术.该技术从油层伤害机理入手,应用清洗液解堵、降粘、隔离水基防砂液等作用,从而提高防砂效果、保护油层;利用薄膜扩展剂低界面张力、耐高温的特点,改善稠油流动性能和提高洗油能力.通过两者的综合运用,既可保护油层、延长防砂有效期,又能降低注汽启动压力、提高采收率和回采水率,从而提高热采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稠油井蒸汽吞吐矿场油汽比预测、工况分析、注汽参数设计等建立数模和开发软件,指导矿场稠油井蒸汽吞吐管理,优化了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得到了稠油井蒸汽吞吐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张东升 《金秋科苑》2010,(20):109-109
孤岛油田稠油区油层砂岩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地层砂粒度中值一般为0.1~0.15mm,自上而下逐渐变粗。防止地层出砂是开发孤岛稠油区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孤岛油田稠油油藏注汽井主要采取注汽前高温涂敷砂、注汽后砾石充填防砂(绕丝管、割缝管等)工艺,防砂成本高,占井时间长。研究和应用先进的防砂技术,以简化作业工序、降低热采井防砂成本、缩短占井时间一直是防砂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王风岩 《金秋科苑》2009,(20):76-77
针对三塘湖油田西峡沟区块中浅层低渗稠油油藏特点,确定蒸汽吞吐开采方式。通过优化注汽参数优选注汽和采油工艺,形成配套开采技术,并在2口井进行矿场试验,A21井油汽比0.48,A4井注汽1500m^3,产液1565.2m^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风岩 《今日科苑》2009,(20):76-77
针对三塘湖油田西峡沟区块中浅层低渗稠油油藏特点,确定蒸汽吞吐开采方式。通过优化注汽参数优选注汽和采油工艺,形成配套开采技术,并在2口井进行矿场试验,A21井油汽比0.48,A4井注汽1500m^3,产液1565.2m^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稠油开采过程中,稠油井注汽用湿蒸汽发生器及其附属设备的安全高效、清洁环保运行对于稠油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排放扩容器是湿蒸汽发生器附属的必备设备之一。排放扩容器运行产生噪音是注汽站噪声的主要部分,噪声峰值能达130db,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排放扩容器就是将湿蒸汽发生器及注汽干线内的高温高压气体也必须先导入的装置,通过对蒸汽发生器及管线放空,形成湿蒸汽发生器→排放管→限流孔板组→排放扩容器→放空的循环,本文通过对传统排放扩容器的噪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彻底治理湿蒸汽发生器在一启一停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胡慧莉 《内江科技》2011,32(8):101-101,125
针对井下作业过程中压井液接触地层造成地层伤害及注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泄压时间长的问题,冀东油田采用不压井带压作业技术进行作业施工。该技术在冀东油田中深层、深层区块注水井中已成功应用42井次,省去了作业过程中压井、放压等工序,避免了使用压井液造成的地层污染,把对周围油井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限度保持了油气层原始状态,节省了注入压井液和排放井内流体泄压的时间,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能量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修井成本。  相似文献   

12.
风城油田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非均质性强、隔夹层发育等特点,目前已进入高产稳产阶段,为指导生产,分析了注采情况,结合温度压力联动变化关系,对现有调控技术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压力变化可以了解单井注采情况;对于多井蒸汽腔连通区域可使用系统采注比分析;井底操作压力,高压增能扩腔、中压节汽控温、低压补汽保腔。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5)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效果逐年变差,吞吐油气比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稠油区块的持续稳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地层压力低、动用不均、堵塞等因素影响,注汽后油井出现液量低、含水高、不出等问题,近几年,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制约油井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开展技术攻关,分析其机理,指导油井下一步生产,以确定最佳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最短时间内恢复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14.
彭斌望 《内江科技》2010,31(9):101-101
孤东稠油区块GD827、KD641等区块属敏感性稠油油藏,其油层具有胶结疏松,泥质含量高,油稠等特点,由于地层敏感性强,且具有多重敏感性,注蒸汽过程中粘土膨胀,堵塞喉道,造成渗透率下降,注汽压力升高,注不进汽,影响开发效果。针对敏感性油藏特点,在借鉴国内外油田开发经验基础上,开展了CO2热采增效技术研究,来提高储层的采出程度,对实现孤东敏感性稠油油田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曙一区杜84-馆H62是部署于馆陶油藏边部的直平组合SAGD井组,自转入SAGD开发后产量一直未达预期。为改善井组开发效果,从SAGD产量公式着手,明确制约井组高产的主要因素是泄油井点数少和蒸汽腔高度低,通过完善注汽井网、优化射孔井段,有效促进了蒸汽腔扩展,综合应用强化注汽、间歇轮换注汽、合理控制subcool值等动态调控手段,使该井生产效果持续提升,效果得到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16.
注汽开发中,注汽设备运行时率高低直接关系到注汽开发效果。注汽设备运行时率高,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合格的蒸汽注入量大,蒸汽吞吐效果越好。反之,在注汽过程中,断续注汽就无法保证注入蒸汽的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注汽过程的注汽效果。因此,我确立了《提高设备运行时率》的课题,力争提高注汽设备运行时率,进而改善注汽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张秀舟 《内江科技》2007,28(9):111-111
在对孤东油田稠油注蒸汽井防砂和注蒸汽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注蒸汽井出砂的规律和产生汽窜的原因与特点,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防砂与注蒸汽转向功能一体化的材料,在孤东油田现场应用试验2井次,成功率100%,取得了良好的防砂效果.  相似文献   

18.
车排子油田A井区新近系沙湾组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4-6轮后,地层亏空持续加剧,高含水井增多,注采不平衡,递减加大。本次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从蒸汽驱筛选标准、合理开发方式、合理井网形式、合理转驱时机和注汽参数方面进行对比,开展了适用于本区的注采政策调整研究。研究表明,采取转蒸汽驱开发后,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开发效果明显优于继续吞吐开发。  相似文献   

19.
转SAGD生产初期,蒸汽腔较小,供液能力有限,承受压力波动幅度较小,采液速率不易太快。高压生产阶段,主要以扩展蒸汽腔为首要目的,加大注汽量,但加大汽量会导致蒸汽汽相热焓下降,不利于汽和油之间的热交换。SAGD生产稳定期,建立相关较好的油层泄油—液面高度(Sub-cool)—采液速率关联性,可使产油达到峰值。如何顺利进入SAGD生产稳定期,快速提高产量是SAGD采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最重要的应用,因此各个阶段操作压力和液面高度的控制技术研究,对SAGD现场调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风城油田浅层超稠油油藏(重32井区)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为研究对象,针对各生产阶段操作压力和液面高度的控制对生产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王群 《内江科技》2014,(6):87-87
高43块和高424块属于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因小层多、厚度薄、边底水活跃,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汽窜严重,周期油汽比下降,含水上升,开发效果逐渐变差。为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通过优化伴注化学药剂、优化注汽方式和生产方式,优化堵水工艺等措施,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通过理论研究与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