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中唐以前诗中之吏隐大多出自山涛"吏非吏,隐非隐"之典,至中晚唐方成"以吏为隐""、隐于吏"的涵义,宋代之吏隐并不局限于小官小吏者,仕宦失意或居高位而被闲置者皆可自称吏隐。中隐在宋代并未广受关注,究其原因与中隐的功利化、世俗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胡剑 《四川档案》2023,(6):47-48
<正>在封建社会,清王朝对四川南部县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漫长统治。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许多往事都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中。但从幸存下来的档案资料里,我们仍能了解到当时县政管理方面的基本情况。清代南部县衙的机构设置封建社会的县级政权,历来被视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当时,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知县,没有副职。辅佐知县的官员主要有县丞、县尉和主簿。此外,还有一些做具体工作的人员,称作吏或小吏。小吏的人数没有固定,主要根据衙门的机构设置而定。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书局1974年版点校本《明史》卷八二《食货六》"俸饷"一节,有文刊曰:吏员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书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吏、典八斗……光禄寺等吏、典六斗。(第7册,2002页)按,这是对不同品级衙门中各类吏员之薪级的记载,但诸"吏、典"并其底本之"吏典",皆误,当校为"典吏",并依例出校记。  相似文献   

4.
宋代勒留官是指在中央百司机构内担任吏职的官员。宋真宗咸平年间,朝廷制定了沿堂五院、宣徽院、学士院、三馆、合门、客省等机构中的吏职人员出官办法,详细规定吏人出官的程序、年限等,出任勒留官成为这些机构内吏职人员出官的一个环节,因该规定由翰林学士承旨宋白起草,故称"宋白制书"。此后,宋白制书成为宋代中央机构吏职人员出官的基本准则。北宋中后期,朝廷为满足中央机构行政事务运行的需要对宋白制书稍有增补、修订,但其规定的中央吏职人员出官前需出任勒留官的制度一直延续到南宋。  相似文献   

5.
官癖     
明朝时候,一位太守,死在任上,阴魂不散,每日黎明,衙门点卯,他必乌纱束带,打扮整齐,坐在堂上,吏役叩头,微笑点头,接受礼拜.太阳一出,就消失了.到了雍正年间,一位姓乔的太守来此上任,衙门里的人将此事告诉他,乔太守说:"此有官癖者也,身虽死,不知其死故尔."第二天,不等死鬼来,乔太守就坐在了大堂上,死鬼远远而来,一见大堂上已经有人,于是非常沮丧,长吁一声,悄然而去,从此不再来.  相似文献   

6.
<正>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其职能是总管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事务,负责关外三陵的修缮与保护,与清代的吏、户、礼等六部并列。官员级别很高,而且只能是满族八旗人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清迁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帝王东巡祭祖之时,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门负责安排。当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继东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门"负责接待。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朝历代,公务接待都是地方官们心中永远的痛。地方官们不办企业不炒股票,衙门公账上也没有公务接待的预算,哪来这么多钱开销分摊呢?讲实了,不外乎是向民众加征加税、争取"自筹经费"或说预算外资金。说白了,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作吏甚苦,作县令尤  相似文献   

8.
衙门的警示建筑是衙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当官者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道理.警诫着出入衙门的官员们要清正廉洁,做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  相似文献   

9.
清代地方中下级官员中,除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正印官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附属官员,分别称为佐贰官、首领官和杂职官.其中,佐贰官具体是指府同知、通判,直隶州、散州所属州同、州判,县属县丞、典簿等.首领官主要包括布政司、按察司、府、厅等衙门经历、照磨、都事、知事、理问、检校,州吏目、县典史等.杂职则包括库官、仓官、税官、司狱、驿丞、巡检等.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佐杂,它们所占的官缺也就是佐杂缺.佐杂虽然不像正印官那样是地方上的掌印之官,但却负责具体政务的办理,且处于官僚的最基层,与百姓最为接近,因此他们的选任及其行政状况,对地方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铭 《兰台世界》2001,(1):29-30
勘合,是由明初控制中央衙门政令、辨识公文真伪的"行移勘合"制度所派生.至清朝,沿用为证实所差遣官员身份,及动用驿站马匹的凭证性公文文种.现以清代档案中《户部勘合》一则为例,加以剖析.(说明:原件为版印件,竖写.现改为横排;并分段、标点.)  相似文献   

11.
<正>禀文是清代上行文书的一种,禀为报告、陈述之意。清朝地方机关下级官吏向上级官吏报告请示事情时,有在详文内不便言说,或不必言说之处,均用禀陈述。在京各衙门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言事,也可以用禀。此外,私人向官署陈述报告事件亦可用禀,称为禀帖。衙署内部的书吏、衙设向长官请示或报告事情时,也使用禀帖。禀文开头一般点明"某某官署或某某官员谨禀某某官署或某某官员",再以"敬禀者"三字引出禀报事由或所请示问题,最后用"肃此具禀"收束全文,文尾书"卑职某某谨禀"。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具备相当的文学素养是文官任职资格中的重要条件。唐代礼官的选任之所以看重文才,与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所强调的参政之"文"的性质以及礼官的职事内容均密切相关。礼官任职资格中的文学因素,因礼官职能及官员品阶而不同。以礼官职能而论,礼部礼官较太常寺礼官更为重视选任者的文学才能;以官员品阶而论,低品阶礼官较高品阶礼官对文学才能要求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刘诺  高勇 《北京档案》2006,(6):49-51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总管内务府衙门,负责皇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内务府七司之一的广储司,是掌管内务府府藏和出纳的总机构.  相似文献   

14.
书讯     
《清代吏制史料》出版本刊讯为便于学界对清史中各专题的深入研究,近日线装书局特编辑出版《清代吏制史料》一书。该书做为《清代专题史料汇辑》之一种,收集了清雍正吏治改革的原始档案,分“吏制改革”、“官员铨选”、“官员管理”、“官员礼仪”及“官员庶务”五个专题。其中既反映雍正帝改革吏治之用心,亦可概见其改革之运筹,并通过吏部对官员各项具体事件的处理,或承审迟延,或交代逾限,或工程失察,或礼仪违制等等。虽皆职任诖误之咎,处分也不过降罚,但事事依规制察议,件件按律例定拟,亦有助于我们对清王朝典制的了解和掌握。该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15.
漫话名片     
我国是名片的故乡.据史载,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秦汉时,名片称"谒",用竹简写着求见人的名字,是一种请求接见的信物.负责向帝王国君们报递"谒"的官叫做"谒者".在<史记>第97卷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记载:  相似文献   

16.
王晓春 《历史档案》2007,(1):131-132,135
四川省南充市档案馆保藏有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17882卷,是清代南部县衙行政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记录,是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宗教、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外交等在地方的缩影.档案时间跨度为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没有断代,具有较强的连续性.而且,档案涉及的地区广泛,辐射川北,全川,西南以至内地许多地方.南部县衙门档案按形成时的原始形态分类保存,吏、户、礼、兵、刑、工、盐七房档案完整,档案形成的固有联系得到尊重,极具原始性、系统性.其内容主要有:  相似文献   

17.
驿站与站人     
康熙二十四年七月十四日(8月13日),从茂兴至爱辉建立19个驿站。康熙皇帝谕曰:“此乃创立驿站之始,关系紧要。”这就是为雅克萨反击战所设置的早期驿站。驿站,即“清代的邮政制度”。各省内地设的叫“驿”,专为军报而设的叫“站”。清政府的驿站隶属兵部垂直领导,由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黑龙江把19个驿站分为上、下站进行管辖。从茂兴至宁年9个站归驻齐齐哈尔的南路(下站)站官管理;从拉哈岗至爱辉10个站归驻墨尔根的北路(上站)站官管理。上、下站各设总站官一员,为六品官员,上属黑龙江将军衙门,下统属各驿站。每驿站设有领催官一员,俗称千爷,…  相似文献   

18.
<正>档案原始凭证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档案安全管理的不容忽视性。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有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一、档案安全管理历史回顾我国古代的周朝就有了保管档案的官员和机构,据史书《左传》记载:鲁国宫廷遭遇大火,负责救火的官员明令迅速搬出档案典章制度文献不得有误,假如档案有损毁将处严刑。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秦律中就有若干有关档案安全方面的规定:"勿敢以火入臧(藏)府、书府中。吏已收臧(藏),官  相似文献   

19.
绶为系官员印的带子,秦汉时期其颜色有绿、紫、青、黄、黑、(黄)赤等,印绶的颜色,是官员爵制尊卑的一种标识。笔者从汉画像石中所见的"绶"图出发,对秦汉时期绶形制,绶的佩戴与保管,绶的功能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20.
许燕 《新闻大学》2013,(1):60-68
(5)"霸道"的城管:办事人员乱象办事人员阶层: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职别,在科员之下.媒介话语阵地:不明媒介话语方式:私人邮件,汇报组织,微博典型案例:城管打人事件,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危机解决方式:被组织管理安排办事人员阶层,在传统社会当中应该属于"吏"阶层.与官阶层相比,吏阶层是打手的位置,对民而言是官,对官而言是被指使的爪牙. 中国城管的位置一直尴尬.他们听命于上峰的指使,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本加厉地执行以便得到个人获利的机会.由于吏阶层比官阶层在政策操作方面更苛责,导致民怨沸腾.街头巷尾,城关驱逐打骂摊贩,以及直接的肉搏冲突,形成了国人的刻板印象.像很多办事人员一样,中国城管都出身于民,但因为吃了公饭而有了权力优越感和施展空间;又由于杂乱的出身和低文化程度,造成其公务执行的随意和过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