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商业市镇,汉口市井文化与其商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叶调元《汉口竹枝词》对清中后期汉口商业生活做了较为生动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中后期汉口市井文化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多元的生活方式、趋利的价值取向、落俗的生活情趣、崇尚奢靡的审美趣味和开放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市场、商业组织、贸易及其机制、交通诸方面对明清汉口商业经济体系进行了勾划。汉口,这座倚水背江的转口贸易型城市,自明后期开始即走向了商业贸易的“黄金时代”。但是,在农业经济制约下的汉口商业,单靠转口贸易无法使城市经济走真正自立之路,因此,自清中后期开始,汉口商业中虚假的繁盛因素日见增长。  相似文献   

3.
汉口是明朝中后期开始兴起的一个新兴的商业城镇。随着城镇商业的繁荣,各种娱乐文化空间也逐渐形成和发展,汉口的茶馆就是其中典型的公共娱乐空间。本文主要根据现存仅有的史料,对清朝中晚期的汉口茶馆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四川成都茶馆的研究已经开始,但是对于被称为天下“四大名镇”之首的汉口茶馆的研究却很少,因此,作者力图对早期汉口茶馆的生存形态和茶馆文化进行论述,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经济已形成为自市场、集市贸易、转输至管理诸系统的完整的网络体系。本文从汉口商业繁盛的经济、地理诸因素探求汉口商业繁荣的内在动力。汉口商业的繁盛对明清时期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民俗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又促使汉口商业得以长期称雄于中原大地。  相似文献   

5.
汉味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文坛上出现的优秀地域文化小说,大量富有武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图景和民俗风情使之迅速成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枝独秀。武汉作为商都的特色也深深篆刻在汉味小说中。汉口商业故事的讲述、人物塑造上的商业文化特色、语言上的商业文化色彩,以及经商故事背后复杂的社会历史,不仅为汉味小说打上了深深的商业文化烙印,也使之成为武汉地域小说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6.
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复合式通称,指工商业者在自家的店铺外打出的用以广告、宣传其所经营的内容、特点、档次等招徕形信息的视觉标志,在传统商业民俗中,招幌兼有行业标志和信誉标志的特点.“招幌“并不是一个被今天的商业社会所广泛使用的词语,而是民间市井商业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一种物质遗存,对于研究民族传统的视觉传达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们把招幌纳入民间美术的研究范畴,但是招幌与许多民间美术的门类不一样,它不属于乡土文化,而是属于市井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商业文明的发展,与中国民间的市井民俗密不可分.因此,探讨招幌的文化与民俗内涵必须将对市井民俗文化的研究包含在内.……  相似文献   

7.
池莉的很多小说都充满了文化冲突,如传统农业文化与城镇商业文化、城市文化与游牧民族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商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等.同时她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和心态,如对市井小民的赞赏,对知识分子的嘲讽.  相似文献   

8.
吕堃 《天中学刊》2012,27(6):24-27
济公本是南宋临济宗的一名僧人,饮酒逞才,因圆寂火化时出现舍利而被杭州民众认为是高僧,由此开始了济公神化的历程。在宋代杭州浓厚的罗汉信仰氛围下,济公被传说为罗汉。济公传说被不断附会,明中后期小说中济公成为一名异僧,神通与破戒并存。到了清中后期,北京济公故事兴起,济公成为一位市井神侠。在济公形象演变过程中,多种社会力量都参与其中,以他们各自的文化传统改造着这位民间英雄。  相似文献   

9.
清代荆州市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功能加强、人口聚集、商业文化特征明显。清中后期,市镇发展也具备城市化发展趋向,但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加快了近代荆州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型,其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一个令史学家都必须谨慎细心才能洞见真相、厘清史实的纷繁复杂时代。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了冯梦龙特殊的社会感受,他所编纂的俗文学小说集"三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精彩生动的经济生活画面。作品生动展现了市民阶层的市井生活,大量描绘了商业经济活动和商人形象,细致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其中蕴涵丰富的商业文化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庹飞 《考试周刊》2007,(14):12-13
新时期市井小说的写作侧重于对市井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积淀的描绘及对日常生活“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的展示。对市井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积淀的描绘注重展示区域个性特色,对日常生活的展示注重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从而写出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刘效祖是明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他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 ,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文人化倾向 ,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汉正街作为汉口商业文明的发祥地,积淀了浓郁的商业文化和良风美俗,在此基础上,构建汉正街商贸文化旅游,既有助于整合和利用汉正街文化资源,又可以带动餐饮、娱乐、休闲、物流等配套服务业的发展。本文从汉正街商贸文化旅游的现状及旅游开发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商贸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刘效祖是时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它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人化倾向,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汉剧为湖北地方大戏,属皮黄剧种。民国时期,汉剧达于鼎盛,尤其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剧占据了汉口的绝大部分戏园,成为大众娱乐最主要的形式,观看汉剧成为汉口市民娱乐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民国时期的各种汉口小报,记录了其时汉口"看戏人"的种种情态,提供了当时汉口城市大众娱乐文化生活的生动鲜活图像。本文对这一时期汉剧戏迷的构成、消费支出和看戏娱乐生活作了初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市井艺妓是唐人小说中的重要描写对象,《霍小玉传》等著名作品都与市井艺妓生活有密切关系。唐代市井艺妓兴盛的原因:一是市井艺妓在初唐时期受到宫廷艺妓和家妓兴盛的联动作用而逐渐兴起。二是市井艺妓商业服务性质与盛唐以后的商品经济相适应,融为商品社会的有机部分,因而长盛不衰。三是文苑和士林风尚对扩大市井艺妓的社会影响有重要作用。具体地考察唐代市井艺妓兴盛原因,对于深入研究唐小说乃至唐代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安城里水车巷》这部作品,以艺术化的市井语言塑造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市井小巷的草根阶层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生活、命运和精神世界,同时在作品中还原了有滋有味的老西安原生态的市井文化。这一市井语言作为本色化的话语方式,深刻体现了小说作为语言艺术追求话语方式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明代中后期,在趋俗乐俗、尚俗师俗的文化氛围中,许多散曲家乐于近俗入俗,乐于模仿、学习在青楼歌馆、市井闾阎间传唱的民间歌谣时调,从而使歌谣时调在整体上对明代中后期的散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通俗文艺十分繁荣,传播广泛.这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固然有多种原因,而统治者的文艺政策也起了相当大的催化作用.其中,南宋初年的蠲罢教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蠲罢教坊使宫廷文艺人才走向民间,这就在客观上使得本已十分繁荣的市井文艺,得到了艺术的提升.同时,宫廷活动临时点集市井艺人训练后充任,又将市井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中.这种宫廷与市井文艺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南宋文艺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门神"画,是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对公众最有影响力的年画。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它由远古"桃符"演变而来,经历了汉唐文化,兴于北宋市井,经过元、明、清的发展丰富,至今还沿续着。数千年来,"门神"画充当了年文化的载体,广泛地渗透了民众的生活,是民众的情感寄托。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民间信仰、民俗文化、民间教化等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