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2.
近期观看电视,竟连续在中央台、东方台播出的节目中发现了三次别字现象。其一,1995年9月下旬,中央台第一套节目“新闻联播”播出一条国际新闻,标题中有这么一句:“波黑和平前途暗淡”。其中的“暗”字当改为“黯”字。因为“暗淡”一词多用来修饰具体形象的环境、光线,而“黯淡”则多用于修饰抽象的事物,如人生前途、社会前景等。  相似文献   

3.
一、用词、成语不准确 1、我被当代佐罗——戴依·斯通在你的眼皮底下绑架之后,我一直跟他生活在一起。 (1999年6月《青年博览》中的《背叛的女儿》) 此句“在”字应改为“从”字。“在”、“从”同为介词,但“从”与动词界限是清楚的,而“在”有时也可作动词用,用在上句不妥当。“在”改为“从”可与“之后”构成时间状语,并与后一分句“一直”两字相照应。 2、滑稽师躬身请爱丽丝  相似文献   

4.
章子圣 《出版参考》2004,(18):17-17
本刊讯从2004年第七期开始,全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出品的核心刊<家庭>杂志将实行全新的稿酬制度:每月(上、下半月版)由读者评出"最佳纪实稿"共两篇,每篇含税稿酬达2.25万元(税后稿酬折合为2万元)!<家庭>杂志每期用稿,每篇最长不超过7000字,根据此比例,<家庭>杂志单篇文章的稿酬最高可达3000元/千字;如果是一篇3页的文章被评为"最佳纪实稿",稿酬则达4000元/千字,再创中国单篇稿酬新高!此外,作者一年内三次在<家庭>上刊登"最佳纪实稿",<家庭>将重奖轿车一辆!  相似文献   

5.
名字解故是我国一种传统学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宋代学者即以为异并加以考证,但不能确解。根据史实,结合训诂,知其名庭坚而字鲁直,系用虞舜时刑狱官皋陶的典故。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段落分层有时用序码来区别 ,其使用的序码不同 ,所用的序码点号也不同。序码后的点号通常是这样用的 :中文数字后用顿号 ,如“一、”、“二、”、“三、”……阿拉伯数字后用下圆点 ,如“1 .”、“2 .”、“3.”……也有用逗号的 ,如“第一 ,”、“第二 ,”、“第三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也可以用空格 (即空一字空 )带替点号 ,但对带括弧的序码不要加点号。如果作者、编辑都能这样规范地使用序码点号 ,就会使版面更加美观 ,阅读更加舒适。确实 ,写稿时有人习惯使用次…  相似文献   

7.
目耕园的第一位主人杨珍元末明初人王逢写过一首题为《目耕轩》的诗,其中有“身耕劳百骸,目耕劳两瞳”的诗句。“目耕”二字用农夫躬耕田亩为比喻,形象地道出读书人笔耕不辍的辛劳。今日北京台基厂二条中间路北,北抵东长安街,在清代是一座规制颇高的王府。王府的东北...  相似文献   

8.
1995年,我国新闻界曾先后对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思潮和活动发起攻击。如果说长江日报反对迷信的系列报道是一场成功的“战役”,那么,一条400多字的短新闻《“周易应用研究所”值得研究》,则为这场“战役”打响了第一枪。 也许因为找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初期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我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的考据准则可正面归纳为博、精二字,其负面准则有“十弊”,即纯以臆断、辗转稗贩、荒陋疏舛、烦琐寡要、不注所出、漫无别择、穿凿附会、不辨真伪、罕逢新义、不必辨而辨。《总目》本身所总结的“考据八失”,与我们所归纳出的“考据十弊”大体相合。  相似文献   

10.
《汉书·艺文志》中的"六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周官》的“六书”是指六种字体,刘歆为求“造字之本”而以“象形”等六种条例解之,这和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取向有关。而其“书”有“六”,则密切关乎刘歆的术数思想。《说文》等质实因袭“六书”说,遂致“转注”有其例而无其字等诸多凿枘。  相似文献   

11.
虚字不可小视讲炼字往往谈的是实词的艺术化,似乎虚字无足轻重,其实不然。金代文学家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四中写过一段很有启发性的话: “宋玉称邻女之状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予谓上二‘太’字不可下。夫其红  相似文献   

12.
孤单遐思     
肖亚 《出版参考》2010,(6):16-16
前些年,某歌星曾一不留神侃了句流行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条名言被众人热捧,甚至成为某些文艺青年的圭臬。但围绕着他的喧嚣和浮华退去之后,人们对他的记忆也荡然无存。那些粉丝也早已如风消散,(可能都一个个躲起来“闷声”发大财呐。)不过,这句名言却给歌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前些天上网搜集他的资料,发现介绍里面通篇没再出现孤独二字。  相似文献   

13.
播音员读错字、念白字,逻辑重音处理不当,会给人一种吃“苍蝇”的恶心感,必须下决心纠正。本文试举几例: 一、读错字。一家权威电视台,在播亚运会头条新闻时,播音员竟把“力拔头筹”读成“力拔头等”。头筹是第一名,而头等则是第一级别,头等或许不止一名,本身含义不同。而且“筹”可以力“拔”,“等”怎么力拔呢?前不久,还是这家电视台,另一位播音员把二战期间日本甲级战犯“土肥原”读成“士肥原”。“土”与“士”字形相近,播音员可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人的姓名用“士”而不用“土”。  相似文献   

14.
一、报道案情要客观全面,防止题文不符2011年12月15日新京报的两条法警新闻,因为题文不符而引起笔者的注意,即A12版消息《怕孙辈被虐待老翁砍亲戚》和A20版的消息《涉案巨款被盗村官不敢报案》.第一条消息报道的是一起关涉两条命案的刑事案件,而标题根本无法让人感觉到案件的重大.文中描述69岁的杀人犯王奇“持尖刀刺扎”自己的堂叔侄和侄媳致死,但是标题却是“砍亲戚”,这个“砍”字描述的动作与“扎”字显然不同,如此简单的用词出现差错,很不应该.几年前该报报道通州一起杀人案时,也是把“扎”人致死,在标题上描述为“砍”人.看来,“砍”字和“扎”字的涵义,需要特别向版面编辑指出这种惯性的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15.
古人有“一字褒贬”、“一字之师”、“一字千金”之说。说的是孔夫子、吕不韦写诗著文,字斟句酌,用辞精辟严谨的故事。现在的新闻报道,一字师没有了,一字千金也从所未闻。但常有以一个字为中心议题或主题思想的文章。如十年动乱,一片喊打,大小报纸,顺风托势,长短文章一律的以“斗”字为题。什么“斗”则进,“斗”则灵,不斗则退,不斗则修,年年“斗”,月月“斗”,天天“斗”,篇篇有“斗”字。似乎工不必做,地不用种,学也不要上,只讲一个“斗”字,一切财富便可自天而降。结果呢?为“四人帮”推波助澜,斗得全国大乱。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12)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答问文/褚良才(博士)或问一:您能否用一个字直截了当地说:“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究竟是真是假?答曰:考。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字来回答,只能是这个字。因为“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披露现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研究现状则为“雄兔脚扑朔,雌兔眼...  相似文献   

17.
梅叶《遗书》中译本第一卷第242页有一条从俄译本来的注:“《智慧之书》——圣经中的一书,相传为古代以色列和犹太国王所罗门所作。”接着有一条中译者的按语:“此书在圣经中译本及英译本中均未收入,在俄译本中则译载了。”这个按语错了。当时曾写了几千字,讲基督两大宗派的圣经版本,交给一个讲翻译的小型刊物。三审两传,到了“文化大革命”,原稿自然没有着落了。最近  相似文献   

18.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19.
“好”,当然是个好词。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能被评为“好”,不是很容易的。所以“好”字当慎用、惜用,用则正当其时,恰到好和。尤其大众传媒,更应把握分寸,准确使用,决不可随意乱说乱用,要惜“好”如金。  相似文献   

20.
同音字典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1955年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1956年商务印书馆新一版,1957年再版。收单字约1万个,语汇约3万条,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字、词和古地名。字头用简化字,后附繁体字和异体字,依注音字母顺序排列。每一组同音字,在前面注一个音,每个字头前后不再注音。一字多音的,在字头后分注。多音多义的,意义分注在各音下;一义多音的,一般把意义注在第一音下,其余各音前注“又音”或“读音”。为照顾方言读音,某些各地读音和北京音不同的音类,均用符号表明。其特色是:除收大量常用字外,兼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