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当记者,总得时时绷紧自己的那根“新闻神经”。可惜对我们许多记者来说,“新闻敏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撞上了新闻,只怕未必“敏感”得起来。比如说,人们常从宴会中得到新闻,却很少有人注意宴会本身的新闻,更很少有人从宴会本身的新闻中去挖掘出发人深思的主题,提出促人猛醒的问题,并从中提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翻开5月18日人民日报,《宴会必须改革》的大字标题赫然入目。这标题,象是评论文章;而副标题《营养学家评宴记》,又表明了它是一篇通讯。细看内容,方知并非某某单位专门组织了一批营养学家评宴,而是记者在一次偶然的宴会上,记下了营养学家们触景而发的高论。说者也许无心,然而听者有意。记者记了,并据此调查了,思考了,然后便写了。  相似文献   

2.
培植新闻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成为西方大众传媒流行的报道方式和常用的新闻再现技巧。由于西方新闻界对这一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加上“培植新闻”与我们所忌讳的“制造新闻”有相似的地方,所以人们始终对此有所顾虑,也就很少有人去“碰它”和  相似文献   

3.
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倾向于拥有自己的事业,真正主导自己的生活。但事实上却是许多想创业者(甚至许多能创业者)最终停步不前,是因为创业者在启动和发展自己的事业时,经常会遇到以下障碍——缺乏资金:看到很好的项目想创业又没钱是很多创业者的第一心病,但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钱,更没有几个人真正不顾一切去筹措这些钱。其实,这个看似最大的障碍只需要这两步就可以完成:先清楚要多少钱,然后马上全力筹措到这些钱。  相似文献   

4.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5.
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考察电子图书(e—Book),实际上是最容易为出版界人士和技术人士所忽略的,在我们经常为技术的革新和未来美好趋势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或是考虑得很少,这对于网络出版或者是e-Book来说只不过是一场网络界的孤独的舞蹈。 有一个问题一直令人颇为奇怪,为什么传统出版界对于所谓的网络出版和e—Book不是很感冒?或许有人要说,他们对于新事物没有网络人士这么敏感,或许是网络出版和e—Book没有对传统出版构成大的威胁,所以传统出版界大多人士并没有感觉到有必要去调…  相似文献   

6.
作为最重要的大众传媒的电视,有力地促成了今天的化呈现出在空间的维度上展开的状态。许多从事大众媒体以及后现代化研究的学,已经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提及过这一观点,只不过似乎很少有人对此作过专门深入和系统的论述。也许法国后现代化学博德里亚以及加拿大后现代化学麦克卢汉是两个例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整个社会,但我们的确可以改变自己,调准焦点,在一场新的竞争到来之际,以深厚的生活积累,敏锐的观察思维,去开拓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逼视生活原型,客观高质量地记录真实的故事和历史进程。(一)细节是生活中的金矿,只要努力去挖掘,就会有沉甸甸的收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鞋底上,但却有这样一位摄影记者,竟然在这独特的视角中找到了“决定性的瞬间”,从别人的鞋底上发现了新闻。1952年,美国伊利诺斯州州长艾德莱·史蒂文森成为民主党竞选总统候选人之后,…  相似文献   

8.
听有人说,全国好新闻评选活动中有一条死规定:不管什么体裁的新闻,超过三千字者一律不能评为好稿。从评出的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作品看,确实没有超过三千字的。看来这条死规定兴许是确实的。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这条规定也许有些道理,也许有些片面性。其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没有那么些闲功夫去看长篇大论!其二,每张报纸版面有限,没有那么多空地方去登那些长东西!理由还会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但反过来一想,又觉不然。拿文学作品打  相似文献   

9.
说“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见关于“耻”的论述,“耻”的作用被说得很重。所以有人说,对“耻育”的重视,是传统文化思想中一项有特色的内容。 “耻”是人类特有的情感。人之所以知“耻”,从心理学上说,是因为人在“婴儿期”(1一3岁)的末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或者叫“主  相似文献   

10.
谈到新闻报道角度,有人会同报道的主题选择联系起来,甚至把这二者划上等号,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其他方面。这是不全面的。那么,新闻角度究竟涵盖哪些方面呢?假如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乱扔烟头,引起一场森林火灾,由于扑救及时,保住了国家财产。这件事,可以反映这样两个主题:一是森林防火,二是主人翁精神。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决于新闻编采者看待问题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对传者与受众的关系,不仅应该从新闻传播的过程去认识,而且要从新闻价值形成和实现的辩证过程去认识。这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新闻传播过程就是新闻生成、传递并产生功效的运动过程;而从实质上看,新闻传播过程的背后是新闻价值形成和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的价值特征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它所反映的人民大众的意见、愿望、呼声,通过新闻媒介报道出来,形成舆论聚合力,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使问题得以解决,这就实现了舆论监督的价值。新闻媒介是舆论监督直接的主体。因为主体应该是能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与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从法律角度上看,人民大众是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它不仅不能承担义务与责任,而且如果不通过传播者,也难以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传播者才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按照传播学的原理,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新闻媒介,舆论监督只有通过新闻媒介才能实现,所以,…  相似文献   

13.
唱K的男人     
很少有人说“我今天好想唱卡拉OK”,于是就直奔主题豪唱一把。总是要给自己找一些理由,生日,涨了些许工资,跳槽,甚至出长差归来,然后一帮人才名正言顺齐齐相约去唱K。男人的那一个白天,可能都在想谁会去,带谁去——身边蝶舞招展的,多少有点患得患失,带此她还是彼她,这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沉默是金?     
《新闻世界》2007,(12):41
沉默是金,是我们传统的处世哲学。习惯上,沉默往往被智者认为是有智慧的表现。可是,我们也会发现,沉默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冷漠,是一种胆怯。当我们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我们选择了沉默;当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选择了沉默;当有人非法攫取国家和他人利益时,我们还是选择了沉默。沉默也许是一种冷静的哲学,沉默也许是一种隐忍的哲学,沉默也许是一种冷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提到小康社会,人们很快想到的一定是GDP,想到人均住房面积,也许也会有人想到公民的道德建设,但绝少有人会想到档案,更不用说家庭档案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前面讲了什么是新闻价值,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五个因素。也许有人会说:新闻价值是资产阶级记者挑选新闻使用的标准,难道我们也能使用吗?新闻价道这个概念,确实是西方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现在打开电视,我们会看到几十个频道里近一半在播映影视剧(还有四分之一在播映影视剧间隙的广告)。相信最好的纪录片编导看过的纪录片数量也不及其观赏过的影视剧多吧。有人会说,那是因为纪录片制作的周期长,因此片子少。试想,假设现在有两个频道,一个播电视剧,另一个播质量与电视剧相当的纪录片,更多的人会去看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简丹 《新闻三昧》2013,(9):76-80
我钟情于海边. 也许是因为从小练就的一身游泳本领,也许是因为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生活的太乏味,或者,只因为对咸湿的海风和阵阵的海浪声久久难忘.但凡能抽出时间去旅行,海边,一定是我的首选. 与马尔代夫的"甜蜜"和巴厘岛"休闲"相比,我也说不出泰国的普吉岛究竟对我施了魔法,让我如此着迷.也许是因为多年前去过那里的朋友一次简单的描述,也许是因为那部关于泰国的很火爆的电影,或者,仅仅是因为那尊神秘的四面佛.  相似文献   

19.
俞吾金 《新闻记者》2005,(10):43-44
刚才听到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的三位负责人所做的情况介绍,很感动,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几乎人人都在谈价格、价值,而很少有人谈真理、真相、真实的东西。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传媒还能执着地追求事物本身的真相,认为人们有权了解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中的真相,是令人钦佩的,体现出追求真理的执着和勇气。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新闻报道是明日黄花,过了一段时间,就会被人们忘却。此话也对,也不对。对大多数新闻说来是如此。但有不少新闻报道,过了多少年,人们也会感受到其影响,其价值。我想,光明日报1995年的“每月聚焦”专栏就是这样的。如果有人问我:“1995年光明日报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月聚焦”。我想许多读者也会有同感。也许过了多少年,人们看到部长们办公桌后的五星红旗都会想到,那是光明日报1995年1月的“每月聚焦”报道的结果。 “每月聚焦”为何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如上海中纺机公司一位读者所说,是因为它紧扣读者的心,推出的话题是社会方方面面的热点,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