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_『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上,并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宴践与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存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着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有良好的数感的学生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备了良好的数感,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有可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在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所谓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运算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7.
呼学娟 《学周刊C版》2011,(2):120-12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计”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类新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窦建国 《教师》2010,(23):83-83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数感”列入学习内容的第一条.而且罗列出了“数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正如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4.
数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里,全面阐述了数感的含义,指明了数感培养的方向与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此为指导,把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落实到位。一、观察历史上许多数学…  相似文献   

15.
“数感”是近来出现频率较多的一个词语,那么什么是数感呢?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新课标”中这样说——“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些对数感的具体描述,构成了我们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林钦 《辽宁教育》2013,(1):50-50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王秀芬 《新疆教育》2013,(10):135-136
歌手唱歌有乐感,画家画画有美感,舞者跳舞要有韵律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那什么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王新英 《河南教育》2004,(12):21-21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数学学习的六个核心内容,第一个就是建立数感.具体地说,主要有六个方面:“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决。”教师必须依照这一精神,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体验、感悟、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教学,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