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远古时代,人类从口语传播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之后,将信息传之久远便从可能变为现实。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野蛮时代,文字记述活动便成为文明时代的产物,记言记事的记录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档案雏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的承载媒介亦从起初的泥板、甲骨、金石、缣帛等演化为纸质档案媒介,以及之后出现的照片、录音、影象等音像档案媒介,纸质档案与音像档案共同构筑了档案的丰富载体,记载着人类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足迹。  相似文献   

2.
阅读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受制于媒介技术、传播手段等诸多因素。早期的口语社会,阅读基于实用信息的传递;文字印刷社会开启了真正的阅读时代;大众传媒引领的图像社会,溶解了口语社会和文字社会的区隔,阅读活动走向常态化、分众化。只有在深层阅读和浅表阅读的相互包容中,才能构建批判性的当代阅读文化。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与文都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图像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消除了文字那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从“文本”到“图本”的转化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影响是深刻的,面对“读图时代”,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张文华 《教师》2013,(14):21-21
当今信息化社会造就了档案的记录形式具有多样性,是多种类型档案并存的时代。信息化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阻挡的潮流,是我们档案管理者面对的重大挑战。数字化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档案的原始性,如何把档案的原貌长久地保存下来,是我们新时代档案管理人员首先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大约从新世纪伊始,书本中冰冷的文字被配上热闹的插图,读书人重新回到了儿童时代的看图识字。图像取代文字成了沟通之王,现代人仿佛又过起了祖先象形指事的文化记录生活。各种各样的图像如花海一样淹没了信息时代的人们,读图已经成为风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铺天盖地的图像带领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必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档案工作如何转变观念,适时应变,调整服务内容,改善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传播、开发、转化、利用知识的功能,适应和引导人们对档案的需求和利用,这对档案部门来说,无疑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44):6-8
<正>一、互联网信息技术正在施放的影响传播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与发展,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人类传播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各种媒介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逐个取代,而是功能的依次叠加。在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社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方式,媒介的发展与变更日新月异。数字技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曾经指出:“有声的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构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的进步力量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脱离野蛮与蒙昧,迈进文明王国的标志,也是人类赖以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语言之与人类,就好比人之与水和空气,没有语言,人类便无法生存。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主要靠有声语言即口语进行交际。文字产生以后,出现了书面语,弥补了有声语言一发即逝的缺陷,使人类信息交流的存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语交际功能的削弱,口语的直面性、灵活性、情感性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9.
梁衡 《新读写》2010,(4):15-15
中国人对于石头的感情久远而又亲近。人类开始生活,利用它为工具。等到人类有了文字后,这冰冷的石头就这样与人类携手进入文明时代。历史在走,人情、文化、风俗在变,这载有人类印痕的石头却静静地躺在那里,为我们存了一份真情、真貌,总会让我们从心底泛出一种崇高,一缕温馨。  相似文献   

10.
论口语交际的社会功能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曾经指出:“有声的语言在人类历史上,是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构成社会,发展自己的思维,组织社会的进步力量之一。”语言不仅是人类脱离野蛮与蒙昧,迈进文明王国的标志,也是人类赖以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语言之与人类,就好比人之与水和空气,没有语言,人类便无法生存。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主要靠有声语言即口语进行交际。文字产生以后,出现了书面语,弥补了有声语言一发即逝的缺陷,使人类信息交流的存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语交际功能的削弱,口语的直面性、灵活性、情感性以及各种…  相似文献   

11.
钞本时代集体性的选本、类书和社会性或个体性的钞本,皆有不同程度的文字改变,体现了编纂者对钞本文学的认识和对当时文学写法的取向与导向。刻本时代呈现出的钞本时代的文字变化情况,说明中古时期的文本观念,是将文本视作一种“公共资源”,因而才具有不断改变文本文字的可能性。通过钞本时代的选本、类书与钞本、刻本,可以大致了解周秦汉唐时期文学文本的抄写、传播和写作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传播同人类总体的传播活动相一致,也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中国古典小说则是在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得天独厚、空前普及的明代走向繁荣的。因而它的传播在当时主要是以印刷为媒介的文字传播。在广泛搜集整理中国古典小说文本流传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传播方式归纳为选辑、改编、评点、翻译四种,并以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研究,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传播方式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时代     
从影响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角度,人类社会可以划分为军事时代、政治时代,经济时代和化时代。化时代是人类明进步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明融合是动力,可持续发展是方向。中国正由政治时代向经济时代过渡,又遇到了化时代的挑战。研究时代特殊对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已开始萌芽.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主要条件是发展了语言.语言扩大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便利了把信息提炼成为知识,利用知识支配环境.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承载体.文字、传声技术和计算机提高了语言的传播功能;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扩大了语言的流通范围.从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看,人类语言生活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从语言的开始到文字的开始大约经过200万年.从文字的开始到国家共同语的开始大约经过5000年.从国家共同语的开始到传声技术的开始大约经过200年.从传声技术的开始到计算机的开始大约经过100年.人类的语言生活已经达到"上穷碧落、下及黄泉"的神话境界了.可是,历史永远不会停止,还在更快地前进.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化,紧跟着瞬息万变的历史步伐,向信息化时代前进.  相似文献   

15.
文字阅读一直是小说的传统接受方式。影视艺术的产生,为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接受途径——视听感知。从此,小说接受进入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相结合的“共读”时代。“共读”表明文字阅读和视听感知两种行为之间相互依赖、激励、阐释、补充的对话关系,反映了影视时代人类审美方式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因素。而它作为文学载体与人类文学活动的关系同样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传播媒介各阶段的演变(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手抄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来分析和阐释它们分别对文学和文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图像时代的来临对外国文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基于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辩证把握图像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差异,进而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外国文学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文学最初服务于传播,而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的变迁,文学也在发展变化着。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前语言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等几个阶段。传媒变迁影响到文学,文学的历史也相应地可以大致分划为文学口头传播、文学的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以及文学的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传播媒介的变迁一般来说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文字尤其是印刷文本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使文学走向了社会化,是人类文学最繁荣时期。但是,新的传播媒介——电子、网络产生以来,文学世界呈现出迷离的状态。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的全球化对文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方式与前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文明行为和社会现象。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方式可递推为直观经验阅读、数字化网络阅读和印刷文本阅读,在复杂的信息化传播环境中,三种阅读方式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未来阅读方式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20.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文字作为符号与媒体,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题写是唐诗传播的主要形态,发挥了显著的传播效应;对题写诗的评判,反映了唐人传播意识的成熟及诗歌创作价值取向。传抄从唐诗传播而言,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长久性,是便捷的大众传播方式,而诗笺在唐代的社会交际及诗歌传播中显示了特殊的功能。“行卷”是文字编集行为之一,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和与科举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唐诗传播中产生了重大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