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炎武《诗本音》指为方音的韵例,段玉裁当作合韵。顾炎武所言"方音押韵",多无方音实据,属主观推测,而且概括不了其它原因所致韵脚字异部的现象,这是段玉裁用"合韵"代替"方音押韵"说的原因。"方音押韵"的特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音与系统中本音异部,与段氏用"读如"或异文所示的"合韵"特点相同。合韵的内涵是韵脚字的实际押韵音与本音异部,导致本来押韵的一组字在古音系统中异部。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不少联绵词,其用韵特点比较复杂.《诗经》中的联绵词与诗歌的韵律密不可分.韵律语境下的《诗经》联绵词押韵情况,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无关的情况;二是联绵词与诗歌押韵有关的情况;三是联绵词作为韵脚对诗歌韵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炎武《诗本音》以"无韵"对待的诗句,段玉裁当作"合韵"。"无韵"与"合韵"的对立不是段氏有意放宽了押韵的原则。段玉裁用"读如"或异文标示实际押韵音的例子揭示出合韵的本质,即韵脚字在古音系统中的读音与其实际押韵音异部。"无韵"与"合韵"对立的原因是,顾炎武不知某些字有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归部音(本音)之别,遇有韵脚字异部者,按"无韵"对待;段玉裁严格区别实际押韵音与古音系统中之归部音,将韵脚字未按本音押韵的情况视作"合韵"。  相似文献   

4.
押韵属于语音修辞的范畴。按照发音口形,可以把许嵩歌词的韵脚分为开口呼韵脚、齐齿呼韵脚、合口呼韵脚和撮口呼韵脚;许嵩歌词的韵脚以开口呼韵脚为主。其歌词的押韵方式主要有偶韵、奇韵、排韵、随韵、交韵和抱韵等六种。许嵩歌词的押韵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同首歌词韵脚数量的多样性;换韵韵脚之间的联系;韵脚与曲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段玉裁对"舟"声诸字的归部,并非遵循"谐声同部"的原则。韵脚字的归部依据押韵情况;非韵脚字的归部,根据古今音对应关系上推。对多音字的归部,一字协两部者,选择押韵次数多的为正音;非韵脚字,选择传承通用音为正音。谐声系,仅限于把同谐声且中古同韵者归入同一韵部。  相似文献   

6.
韵脚在传统诗歌中几乎被内化为内在质素与明显表征,在现代诗歌中主要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押韵方式:无韵体、传统韵体以及西方韵体。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押韵方式,只有在适应现代汉语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契合诗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并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才是赋予诗歌恒久生命力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7.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属性,而汉语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平仄、音步、节奏、押韵等方面。用汉语写诗不能不讲究平仄、音步、节奏、押韵。当代诗人用汉语写诗不必死记硬背古代的诗律、词谱、曲谱,但必须依据所表现的内容,去选择平仄、音步、节奏、韵脚,每个诗人应该形成自己的特殊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和新诗。诗、词、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天,小可同学竟向我提出,她想给全班同学做一次诗歌讲座。我问清情况后满口答允,并预祝她成功。童诗创作课上,小可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开讲了,她讲的是"押韵"。课前,她找来了一些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咏柳》、陆游的《钗头凤》、苏轼的《江城子》,现代诗有叶圣陶的《几种树》、穆旦的《春天》。小可先带着大家在朗读中感受押韵的妙处,接着将韵脚换词让大家对比感受。之后,她出示了同学﹃﹃们之前创作的几首小诗,请大家用押韵的方式修改。新的学期,新的面貌/新的收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和宋代诗人杜常的《题华清宫》为题,问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答案本来很简单,应该是咏史诗,但很多同学却乱答一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谈一谈古代诗歌的分类。按是否讲平仄、有韵脚,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不讲平仄,在押韵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近体诗则是讲平仄、有韵脚的诗,成熟在唐代。唐代  相似文献   

11.
韵文以韵为美。“韵是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后呼应的。”韵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当然,押韵的不一定是诗,诗不一定押韵。格言、谚语以及许多汤头歌诀、卜易铭刻,是押韵的;一些古人记事说理的著作,也往往是押韵的。从韵所发生的原始意义上讲,是指动作或声音的一种有规则的复现。这种复现,即构成了回环美。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以及历代民歌,极少不押韵的。由于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影响,以致使韵的知识,似乎相当普及。所谓押韵,无非是把同韵的字放在不同的句子末尾罢了。故又称韵为“韵脚”。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对于花儿并不完全适用。倒不是说花儿  相似文献   

12.
弘农杨氏家族是唐代重要的家族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且文学成就突出。唐代弘农杨氏家族文学对唐代文学的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择取素有"两状元一进士"之称的三杨——杨凭、杨凝、杨凌作为中唐的代表人物,将三杨诗歌用韵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诗歌用韵多数符合中唐近体诗用韵整体面貌的结论。同时三杨又有自己的独特用韵习惯——删先通押,仄声入韵,首句押韵,偏爱宽韵等。从韵脚字的使用上也能看出三杨诗歌的"哀愁忧思"。  相似文献   

13.
押韵分两种:押稳韵;押险韵。所谓稳韵,是指押韵用词与所表达的含义和谐切贴;而险韵则指押韵用词不能和谐切贴地表达含义,只是服从于上下诗行韵脚的需要。在翻译中,除故意将有韵诗译为无韵诗外,译者用韵是根据译入语的诗歌语境选择的。这样,原诗中的险韵在译入语中不一定仍押险韵,而原诗中的稳韵也许押上了险韵。译者在译诗实践中须注意的是:要区分原诗的稳韵与险韵.不要拘泥于原诗的险韵而以辞害意。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悠久,并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各国。在汉字广泛传播的过程中,"韵"字也在日本传播开来。以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以及中日词典等为参考资料,针对"韵"在日本的流布与意义变迁情况展开研究。研究发现,"韵"流入日本后,其表示"风雅、情趣、气韵"等美学意义被淡化,而表示"韵脚或押韵的字;韵母;押韵"等语音学含义被保留和发挥。  相似文献   

15.
写诗讲求押韵,这是古今共守的原则。但是“时有更革,音有转移”,语音在时间的长河中会出现新的分化,也会出现新的融合,古代同音的,后来可能不同音;古代不同音的,后来可能同音。因而古诗的韵脚字也会出现古代押韵,后人读来不押韵的情况。为了便于吟哦讽诵,上口顺耳,便有人临时改变韵脚字的读音,注上协韵。此叶音法一出,后人竞相效尤,以至今日古诗词读本中韵脚字的注音很不规范。笔者检索了最近出版的几家有注音的中小学古典诗词读本,注音时多有用叶音法。现在对几家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生必背优秀古诗》,简称《必》;青岛出版社《小…  相似文献   

16.
从古典诗词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莉 《江西教育》2003,(19):18-18
笔者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应以鉴赏为主,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乐境。古人写的诗词都是可以和着音乐演唱的,因此非常讲究平仄和押韵。韵脚、韵律以及重章叠句的使用使得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词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的《诗本音》为《诗经》注解本音并说明韵例,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押韵字的位置、韵脚之间的距离、章节的押韵以及特殊的押韵形式,有助于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其音韵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诗歌英译,在翻译中要算一个特别项目,它除须具备一般散文的翻译技巧外,还因古代诗歌的特殊性而应有表现其特色的技能。譬如:古代诗歌的平仄和押韵,英诗的节奏和韵脚,这是诗歌所独有的突出音乐效果的手段,我国古代诗歌有律诗、绝句、古诗等不同,英诗也分无韵、有韵和自由体诗;他如我国古代诗歌有四言,五言,七言,英诗分音步诗行,等等,这些都是在英汉两种文字的诗歌中相似而不相等的因素。在译诗时,译者都须要给予适当的照顾。如何把它们照顾得面面俱到,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9.
南朝梁、陈之前的和韵重点在和意而非和韵。和诗重视用韵的倾向出现在梁、陈时期,经唐、宋得到发展,尤其盛行于明、清时期。这种诗歌创作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正是诗人对押韵行为投注越来越多的兴趣的过程。和诗不仅标志着诗歌功能由诗人自发的抒情言志向重视交际功能的倾斜,同时更引起诗歌构思的重大变化:预先规定的韵脚成为思维的起点,作诗成了“作韵”。这种创作方式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使古典诗歌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文学历史传统的一个环节。诗歌语言历经千百年的锤炼,语言洗练、韵律严谨、对仗工巧。诗歌中充斥着大量的互文现象。传统的互文性研究仅把视野囿于意义的阐释,但实际上从音住到篇章以至文化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各个层面上,无不烙上了互文性的印记。文章创遗性地把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从语音象征、韵脚形式和押韵格式等几方面探讨了互文性视野下诗歌翻译中的音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