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讨论《荀子》风格及修辞手段的极大多样性,重点关注了其中的诗歌语言。通过对《劝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恶》的考察,从而提出《劝学》并非线性论述之作,而是代表了一种复合体,由彼此独立的隐喻、譬喻和流传下来的权威性格言所构成。相形之下,《性恶》则是紧凑的论说散文之典范,代表真正的作者声音。本文的结论是,《荀子》并非个人著作,而是著述或者裒辑的文本之集合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于《荀子》首篇《劝学》的文本分析,结合荀子思想全书的脉络结构,从所劝之学与所成之学两个方面来揭示《劝学》在《荀子》全文及荀子思想中的意义,以说明《劝学》篇在荀子思想中纲领性,导言式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4.
荀子作为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既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的反叛者。在荀子的思想中既有对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决然反叛,而这两者兼而有之体现在《劝学》中。借助《劝学》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吸收,了解荀子为学的兼容与思辨,懂得荀子为人的宽容与慈悲。  相似文献   

5.
徐婷 《现代语文》2014,(11):68-72
一、教材分析《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理解荀子“劝学”之用意,关键在于理解“学”字的内涵。儒家原典及相关文献认为“学”字内涵有二:一日效,即模仿;二日觉,即感悟。“觉”为主意,而“效”为工夫,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君子的“智明无过”,也就表现在对“天象”与“人象”的正确感悟与模仿上;同时,君子所学之内容,不仅包括《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有扩及整个宇宙与世界的当下之变。苟子“劝学”是建立在其“性恶说”之上的,亦即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去恶向善、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8.
首先阐述《荀子》的成书、编辑以及流传;其次,则针对《荀子》是否能代表荀卿本人思想这个问题之五种观点,比较评述其得失.并不再赘述文本流传的文献学上的问题;而是由思想史的观点,试图阐述刘向、杨惊等人之编纂所带来的思想意义.另外,有鉴于中文学界对《荀子》版本流传至日本之后的过程较不太熟悉的情形,故本文也将叙述《荀子》“台州刊本”东传之后,直到1884年黎庶昌将之重刊于《古逸丛书》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10.
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话:“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相似文献   

11.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性恶说之论证主要集中于《性恶》篇中,而荀子学说中最著名的即是性恶之主张。有关苟子之研究,中文学界之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美国汉学界亦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荀子以主张性恶著称,然而,吾人发现,中、外学者在性恶之某些议题上之观点,却颇为分歧,其中,所涉及之荀题有:荀子“性恶说”之意义及定位等。依此,本文旨在针对中、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与苟子“性恶说”之相关议题,予以分析、诠释,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外学者在《荀子》思想中所发现之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对荀子之学说有更确切之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本能性和主体性都是有着人自身的根据。本能性是维持人的自身生存的必需条件,但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度量分界,否则会产生《性恶》篇中所叙述的“乱”。而《性恶》仅仅是苟子在一定历史际遇中的激愤之作,不能完全代表荀子对人性的全部看法。主体性是通过“心”来发挥作用的,同时荀子又十分重视对三代文明的积累的吸收。通过人的主体性向礼的靠拢,实现了对本能性的超越,产生了社会性的人。而“伪”是人的自身要求,是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本能性的扬弃和超越而达到的。因此,苟子人性论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性下一个形而上的定义,而是在揭示一个“化性起伪”的内在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不适合推及其他各篇。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是千古名篇,历来为人所传诵。深刻充实的观点,生动形象的比喻,铺陈排比的语言,完整呼应的结构,体现荀子严谨的思维能力,标志着中国古代议论文的成熟。无论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都应该从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学、学术和思想的维度来阐释《荀子·劝学》,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有更充分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五千言的《老子》记录了他的思想及理想,希望能给君王提供统治的原则及方式,期盼人类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荀子.劝学》篇云:"书者,政事之纪也",说明《尚书》是记录政治事务的。老子曾为史官,  相似文献   

17.
荀子死至宋国子监雕印《荀子》的1300年间,唯汉刘向与唐杨倞整理、注释过《荀子》,期间"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多且致"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荀子》之外于荀子持"性恶"论的记载,战国秦汉唯见刘向、王充、荀悦的著述,刘向前的秦汉学者皆不言荀子持"性恶"论。在当今学者周炽成质疑荀子"性恶"论之前,清末薛炳、民初刘念亲皆专书或专文据《荀子·礼论》篇言"性者本始材朴也"等推定荀子持"性朴"论,推定《荀子·性恶》篇非荀子所作。质疑荀子持"性恶"论的还有蔡元培、梁启超、傅斯年、郭沫若、王恩洋、陈登元、唐君毅等及日本学者金谷治、兒玉六郎等。林桂榛《〈荀子〉"性恶"校正议》等文已据《荀子》文字推定《性恶》篇"性恶"字眼系刘向因汉代流行"善—恶"对说而改《性恶》中"善—不善"对说之"不善"字眼为"恶"所致,且《性恶》篇末尾仍有不直接"善—不善"对说的"不善"字眼未遭改夺。再来可靠地证明《荀子》本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的内证是:(1)《性恶》篇等对"性—恶"概念有严密而统一的界定,其"性"范畴没有任何玄想与歧义;(2)《礼论》篇论"性—伪—圣人"的"性者本始材朴也"片段与上下文完全不合,反与《性恶》篇论"性—伪—圣人"的片段紧密相合,其属错简自《性恶》篇无疑,原始《性恶》篇正深论"材—性—伪—圣人(礼义法度)"问题;(3)《性恶》篇谈"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朴资)"及"目明而耳聪也"的文字,实是荀子在驳斥孟子"性善"说的"离善"论时言"材—性"关系及原始"材性"本"资朴"(人性起点无善恶乃素朴状)。荀子《性恶》篇驳孟子"性善"论而言"性不善"时反复讲材性本"朴",且讲透了"材—性—伪"的关系,故《性恶》篇实主张"性朴"(以纵顺人性情或有恶果来证明材性属"恶"实大谬),且且《性恶》篇约20处"性恶"字眼确系"性不善"而讹夺。《性恶》全篇及《荀子》全书谈"材—性—伪"的观点是清晰而统一的,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实铁证如山。  相似文献   

18.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9.
章莉 《太原大学学报》2012,13(4):48-51,55
《劝学》作为《荀子》中的名篇,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历来为学人所重视。从该文特殊的博喻连篇现象出发,分析博喻在《劝学》一文中的内外部结构,为求证博喻对结构文章和论证说理的作用研究作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郭滢 《考试周刊》2011,(47):25-26
本文以两篇经典文献——荀子的《劝学》和培根的《论读书》为例,分析了中西论文在语篇结构上的差异,并探讨了对造成此差异的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最后针对实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关注语篇结构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