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琳 《小学生》2012,(12):35-35
一、说教材特点《晏子使楚》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春秋时期的墨子出使楚国,楚王凭着自己国势强盛,三次想侮辱晏予,晏于一一反驳了楚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故事性强,人物特点鲜明。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楚王用引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让学生从中体会出晏子的聪明才干。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排演课本剧。教学重点: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人物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尊严。(出示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2.学生介绍搜集到…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关键: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二、教学过程1.复习巩固,再明脉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楚国,和楚王之间…  相似文献   

4.
任侠 《四川教育》2005,(10):40-40
[案例]教学《晏子使楚》 演小品.“出访”部分主要写晏子与楚王的对话,表现了晏子睿智、幽默的个性特点.当我建议学生用小品去表演这一部分时,他们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5.
《晏子使楚》讲述的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凭着他的语言实力机智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多教师教学《晏子使楚》时,普遍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其一,晏子和楚王较量了哪三个回合?(然后一个回合、一个回合地分析)其二,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反击楚王的?(欣赏语言)其三,楚王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晏  相似文献   

6.
张立 《四川教育》2007,(10):32-32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讲的是晏子到楚国去,三次被楚王侮辱,他三次反驳,用智慧战胜了楚王。师:不错。那么通过读书,你感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7.
讲读课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使楚国,楚王想侮辱他,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相对,反驳了楚王,从而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的故事。在教时,教师只要抓住了课文重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举纲而百目张。一、抓重点词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设良好的氛围。课伊始,大屏幕显示出“尊重”一词,“尊重”由小变大。教师先让学生联生活实际,理解“尊重”的意思,再让学生用“尊重”说一话,然后出示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楚王不不尊重晏子了。”接着,就这一重点句让学…  相似文献   

8.
<正>《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的晏子出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并问道:此人哪国人,犯了什么罪?答:齐国人,偷窃罪。楚王即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很喜欢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文明礼仪素养,校园良好  相似文献   

9.
晏子使楚     
景昕桐 《辅导员》2014,(13):83-84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王大殿内 人物:晏子、楚王、齐国随从、楚国门卫、接待的人、楚国大臣、武士、囚犯 第一幕 [晏子来到楚国,接待的人照楚王之意让晏子从洞进去。]晏子:(看了看这个洞,不动声色)这个只有五尺来高的洞,不是城门,倒像是一个狗洞,我访问的是楚国,而不是“狗国”,只有访问狗国,才能从狗洞钻进去。  相似文献   

10.
《晏子故事两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他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与傲慢愚笨的楚王进行了针锋相对又极有分寸的斗争,最终以辞令回击了楚王的侮辱戏弄,维护了齐国尊严。晏子巧用推理,智斗楚王,值得品评。第一回合:运用演绎推理,回敬楚王“无人”之说。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一见面就讥讽晏子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意思是说,齐国没有人才了?就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极有才干,他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运用自已的智慧,巧妙地反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文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击是全文的难点。我在教这课时,注意运用了逻辑学的知识,分析晏子的语言,并辅以体会晏子的动作和神态,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晏子初到楚国,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企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我教学这部分的  相似文献   

12.
五年制第七册22课《晏子使楚》故事中,楚王想方设法要侮辱晏子。机智善辩的晏子,针对楚王的做法和论点,运用逻辑推理来回敬楚王。由于推理严密,顺理成章,反驳犀利,使楚王一次次地自讨没趣。现将推理形式试析于下:(一)演绎推理这种推理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假言推理。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小前提(实际是有的,只  相似文献   

13.
<正>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受齐王之命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咄咄逼人的话语,晏子与楚王唇枪舌剑,他既讲原则,又很灵活;既尊重对方,又不辱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14.
橘树和枳树     
正晏子是春秋后期齐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有一次,他要去楚国访问。听到这个消息,楚王对大臣们说:"在齐国,晏子可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辩。等他来了以后,我想找个碴儿羞辱他,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吗?"  相似文献   

15.
话说上次楚王被晏子侮辱了一番后,楚王一直耿耿于怀,一再发誓:“此仇不报非君子!”  相似文献   

16.
《晏子使楚》中的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设计了怎样的三个场面,他的"三笑"有何内涵、意蕴,这些说明楚王怎样的性格特征?他是历史上的那位楚王?  相似文献   

17.
【缘起】《晏子使楚》是浙教版第10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已习惯地认为: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指导者。这种理解,在语文学科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教师用组织与指导这一思想来控制学生。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课前,有老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晏子去楚国,发生了哪三件事?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的?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凭借,即以问题导读,以为  相似文献   

19.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针锋相对、将针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表现了晏子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这篇课文脍炙人口,  相似文献   

20.
《晏子使楚》中的修辞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有同选一篇(或一种)文章的情况。《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则故事 ,被选入现行高中第一册语文读本。而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一篇 ,是根据《吕氏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有关文字改写的。传诵千古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十分典型地表现了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忠实于祖国的品格和机巧善辩的才能。在这个故事中 ,晏子的巧辩在于结合修辞方法和运用逻辑推理。晏子出使楚国 ,在“从何门入”与“齐国是否无人”两个问题上与楚王展开了斗争。“楚人以晏子短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面对楚王这一带有玩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