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那天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第一感觉就想把它挂了,因为我经常接到人家打错的电话.但想不到居然是一个感谢我的电话,一句"安臣兄,你肯定不记得我了?"让人倍感亲切,仅看那号码,还真不知是哪的,但等话匣打开后,才弄清对方是谁,电话未放下我不自觉地掉入了回忆中.  相似文献   

2.
一个不缺     
早上一上班,办公室里的电话就“丁零零”地响了起来,主任巡视了一下他手下的全体成员,嘀咕道:“怎么这么早就有电话?”然后有些不情愿地提起话筒:“喂,是哪位?是你呀,什么事家里不能说吗?今天是我的五十岁生日。你要好好庆祝一下,我看就免了吧,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好好,听你的……”放下电话,主任抱怨一声:“我那口子真是多事。”随后带上件包出去了。  相似文献   

3.
教子风波     
芬 (唱)自从二嫁到东村,常为儿子起纠纷。常言晚母难做人,可怜我苦命陈素芬!“小青匆匆上,四下望。 青 哎,我爹呢?我爹呢?  相似文献   

4.
张伯伟 《中国文化》2013,(2):217-225
2013年3月15日清晨六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张老师,我是徐雁平。刚刚接到张剑的电话,说张晖可能快不行了。"我一下惊呆了,怀疑是不是听觉有误:"你说的是张晖吗?怎么可能?""是的,我打算等下就去北京。"上午八点多,我给雁平电话,他告诉我正在赶往火车站的路上。下午四点多,雁平发来短信,说医生已无力回天。我立刻与张霖弟联系,想谋求一点绝处逢生的希望,她回答:"医生已宣布脑死亡。"就在那个瞬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失去了记忆,失去了感觉,失去了一切判断。稍稍恢复,我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句子,应该就是当时最强烈的感受吧:天欲丧斯文!天丧予!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老泪纵横,一下就弥漫开来,身心沉浸在无尽的悲哀之中。自己是读过佛教书的人,对於世事的无常  相似文献   

5.
深呼吸     
好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去参加同学聚会。他叫李睿,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我们以前关系很铁,毕业之后,就再没联系过。有时回想起他,觉得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是没贮完的时候,真要是闲下来了,脑子里装的又不是这事儿。这些年没联系,我还是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学生:陈老师,我们今天是为《学园》文化评论副刊来访谈,所以准备谈些比较轻松的话题。 陈嘉映:(以下简称“陈”):这最好,谁都有腻烦了艰深话题的时候。 学生: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个人生平。 陈:我1952年生于上海,普通干部家庭,1958年,父亲到北京筹建轻工业学院,全家迁到北京,我那一年上小学,读到中学二年级,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文革之中故事当然特多,但是不算生平。1968年到内蒙白城地区插队,在那儿待了8年,我插队的感受和很多人不一样,我特别喜欢那个地方,那段时光。 学生:为甚么呢? 陈:我想首先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晚餐     
正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刚走出学校大门,意外地接到了四哥的电话。四哥说,兄弟,我是四哥啊,好久没见面了,今天进城办事,想约你聚一聚。没其他人,就我一个,我在小广场乡村菜馆,你过来吧。四哥的声音随风声飘来,忽高忽低,忽轻忽重,仿佛来自于遥远的世界。我犹豫了一下,有点为难地说,好的,四哥,我这就过来。我之所以犹豫,是因为四哥是乙肝病菌携带者。几年前,他患上了乙肝,  相似文献   

8.
前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到大港去看望我的学生郑子建君。子建君,是我年轻时在静海当老师时的一个学生,聪明、能干,又为人忠实、仗义,所以一直没断了联系。他到大港后,做保险工作,几次来电话约我去玩,我想也好,顺便看看大港什么样,就去了。  相似文献   

9.
每当说起知荣明耻,我都不禁会想起一个人。他过去是我父亲的同事,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吴叔叔。吴叔叔调来市里快五年了,我怎么就没有想起来去看看他呢?于是,我在一个双休日去找他。他们单位的值班员说:“没有这个人呀!”我说了吴叔叔的基本情况,值班的大概想起来了,愣了一下,有些失落地说:“唉!早走了。”我的心突然跳了起来,想盘根问底,可值班员忙着抬他的锅碗瓢盆,我不敢再问,无声地离开了那里。  相似文献   

10.
瘐晋  白杉 《世界文化》2002,(4):47-48
电话 早在贝尔发明电话以前就有了“电话”这个名称。1796年,一位名叫G.休斯(G.Huth)发明家在柏林出版了名为《关于一些音响仪器和话简》的小子。他建议用 话筒喊话的方法来实现通信,想与当时在法国建成的视觉通报相比较。这个建议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这本书里却有一句颇有意思的话。这句话是:“要给用电话筒传送信息的方法起个名字,以与视觉通报相区别,我看没有比希腊语Telephone更合适的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许多发明家都在研究用电报的通电原理来传送话音。大约在 1860年,一位住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发明家,名叫菲利·赖斯(PhiloppReis,1834-1874),制成  相似文献   

11.
梅韵     
自古以来,我国的士人多爱梅花。宋朝的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被誉为绝唱。其实披检篇秩浩翰的咏梅诗词,万籁千响,各种灵秀,我想不该因和靖先生一联工丽,就轻许其为压卷之作吧。下面我想涉猎一下诗海梅韵。  相似文献   

12.
丁玲寻根记     
柯云 《寻根》2006,(6):104-105
1982年秋的一天,慈利县文化局忽然接到作家丁玲(本名蒋伟)的一封信,说她将来武陵源寻根问祖,要局里安排人协助她查一下城门寨的情况。单位领导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3.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特别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最后成为一部大型史诗,几百年来,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迄今,国内外已经搜集到的共有60余部,长达10万行左右。我是一名舞蹈演员,热爱舞蹈艺术,特别是蒙古舞蹈艺术,也热爱(江格尔)史诗,我想从舞蹈演员的视觉谈一谈(江格尔)史诗与蒙古舞蹈的关系。在这一方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比如(江格尔)史诗对蒙古舞蹈的作用;在(江格尔)史诗中的(托布秀尔乐舞)、…  相似文献   

14.
洪洞大槐树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安介生葛剑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中国移民史上大概要算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了。“问我祖先来何处(或作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在华北的老一代中几乎是尽人皆知的。随着华北...  相似文献   

15.
候补队员     
伊平 《世界文化》2002,(5):18-19
意大种英迪戈影片公司、基影片公司一2001年制作。 影片以两条线索围绕意大利那不勒斯两个皮萨皮亚(一个是球星,一个是歌手)的人生经历而展开事情节。 1980年,某甲级足球队教练在比赛休息时训斥球员。后卫兼队长安托尼奥·皮萨皮亚提出一个新的战术方案,全线进攻,被教练拒绝。比赛继续进行时,安托尼奥在场上踢进了一个倒钩球。此时的安托尼奥已经不年轻了,大家都说踢一场假球算了。但是安托尼奥不同意,他想当教练。  相似文献   

16.
一简说“文化”与“文明”首先我想略为清一下“文化”和“文明”这些词汇的含义。对这些含义,古今中外已有了好些不同的说法,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後,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史学家,往往用法不一,我在这裹不多加分析。现在中文多把英文culture译作“文化”,把civilization译作“  相似文献   

17.
陈樱 《世界文化》2007,(10):20-21
禁书犹如禁果,总是越禁越有魅力。古往今来,从东到西,曾有那么一批禁书,可望而不可及。而在它们堂而皇之,重见青曰,或登堂入室,以光影的形式呈现时,你是否不得不唏嘘一下物事轮回?  相似文献   

18.
融晓铮 《世界文化》2006,(1):25-25,27
Jacqueline Du Pre,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个陌生的名字。我对古典音乐所知甚少,若不是那一部“Hilary And Jackie”(“她比烟花寂寞”,又译“狂恋大提琴”),我想我大约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迷上她的音乐和她的大提琴。那是一种基调悲怆的乐器,即使是欢快的调子也能演绎出令人折服的深沉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圣诞节前,我照例去给弗兰克寄节日贺卡。邮局人很多,大家排队给远方的亲友寄信寄礼物,充满对节日的期待,我也是兴致勃勃的。老先生年纪大了,很少回信或电子邮件。圣诞新年期间我在家休假,便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拨通了电话,不料,传来的是电话公司的语音:这个号码无人使用。我心里一沉,预感不祥,但还心存侥幸,或许老先生健康有问题,搬到老人院去了?我开始找朋友打听。新年后,传来噩耗,弗兰克于2016年12月去世了。26年的朋  相似文献   

20.
送瓜     
表演:彝族 翁妪 妪 (提稻草包鸡蛋欢欢喜喜地上场)各位老表,你们怕听说了尼哗.前些日子我们山上起了一场山火,风助火兴,火乘风威,一下下的功夫就烧掉了一百多亩山林。多亏了消防武警的官兵们及时赶到.指挥着干部群众扑灭了山火,保住了彝家山寨生命财产的安全。今日嘛我和老倌进城.喏.这些鸡蛋嘛送给我们在城里工作的女儿,(指上场口)那个大金瓜嘛送给消防武警官兵。老倌,走快点嘛!(翁在幕后唱阿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