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代表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体育思想。围绕着毛泽东撰写该文的初衰,研究者众说纷纭。中央文献研究室认为,毛泽东想借此提倡武勇之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尹韵公先生认为,《体育之研究》是为响应陈独秀的思想而作。其实,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一事以及《日俄协约》的秘密签订,才是《体育之研究》成文的初衷。毛泽东《致黎锦熙一书》则是为具体阐述《体育之研究》做了先行铺垫。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研究体育问题主要是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一九一七年四月,在《新青年》第三卷第2号上,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华民族体质柔弱、而提倡体育者多不知体育之真义”的情况,就体育的含义、体育的功效、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体育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已经形成。笔者认为,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我国体育科学的研  相似文献   

3.
毛宇居,毛泽东的老师。1906年,毛泽东到离家七八里路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时,毛宇居在这里当塾师,给毛泽东讲授《春秋》、《春秋左氏传》等经书。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有五位者师。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是毛泽东的老师,教伦理学和哲学。后来,毛泽东在回忆一师生活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介绍和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著作、教材中,如李锐写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湘评论》编辑部编辑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还有张佶、杨柯、钟舟合写的《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马玉卿、张万禄合写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等书中,都谈到毛泽东为了组织湖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由于要寻找一个暂时能维持生活的职业,经杨昌济介绍,他认识了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于是,“毛泽东被李大钊分派在图书馆作助理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介绍和研究毛泽东早期思想与活动的著作、教材中,如李锐写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新湘评论》编辑部编辑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还有张佶、杨柯、钟舟合写的《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马玉卿、张万禄合写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等书中,都谈到毛泽东为了组织湖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8年8月,第一次到北京,由于要寻找一个暂时能维持生活的职业,经杨昌济介绍,他认识了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于是,“毛泽东被李大钊分派在图书馆作助理员。”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八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书籍,并写下了《讲堂录》、《伦理学原理批语》、《体育之研究》、《给黎锦煦的六封信》等学习心得、通信和文章。这些早期作品充分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政治抱负和哲学见解,研究这个时期的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7.
陆友清 《考试周刊》2007,(16):81-82
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精辟地论述了体育的功能。他的著名论著《体育之研究》说道:体育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对人的直接作用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诠释,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学习以一个崭新的视角解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对于现代体育教学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伏霄 《甘肃教育》2009,(14):36-36
毛泽东早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光辉思想。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传播了体育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毛泽东对中国文化典籍涉猎极广,钻研精深.从1910年秋天起,他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对毛泽东早期的中西文化观发生重大影响的人物,有陈独秀、杨昌济等人.青年毛泽东高度评价陈独秀传播西方文化和思潮的功绩,"认他为思想界的明星",他的活动,"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湘江评论》创刊号).毛泽东按照陈独秀"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的号召,力图要在中西文化和思潮的比较中,找到一种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武器.杨昌济是毛泽东的伦理学教师,对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于西方的学术和文化的认识也达到了深湛的程度.青年毛泽东坚决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要求大力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封  相似文献   

11.
抱病举贤的杨昌济在当年的湖南省第一师范,给过毛泽东教诲和影响的老师很多,如徐特立、黎锦熙、袁仲谦、王立庵、方维夏、王季范等。但是对他影响最为直接,关系最为紧密的,当首推杨昌济。杨昌济1871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因世居板仓,所以后来被人称为“板仓先生”。1889年,17岁的杨昌济参加长沙县试,考中“秀才”。之后他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并积极参加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1903年农历2月初,杨昌济赴日本留学,行前他更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仍心怀中华…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约在一九一七年,杨昌济先生讲授伦理学,所用的参考教材是德国泡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泡是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康德主义者,唯心论二元论贯穿《伦理肇原理》全书,但书中也有不少唯物主义见解和辩证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体育教学的应有之义。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1917年,毛泽东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内容非常丰富,历来为专家所重视,被誉为中国近代体育理论的开山之作。笔者从该文对体育“真义”的界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辨证关系的论述,体育的特殊功效的揭示以及对我国有关体育错误思想的批判等方面,探讨《体育之研究》理论的创新以及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索体育在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引起教育工作者时体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早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从理论上阐述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了“三育并重”、“身心并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光辉思想。他特别强调体育。他说:“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并说:“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深感体育的重要,坚持跑步、体操、游泳、冷水浴、风浴、日光浴、远足、野营等体育活动。一九一七年他撰写了《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年画生”,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同志就体育的意义、作用、方法、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它不仅是我国现代体育初期的重要文献,而且是对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17.
论青年毛泽东中西融合的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毛泽东十分重视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他受杨昌济思想的影响,主张批判地融合中西化。中西化作为不同民族的历史只淀,各有工短,青年毛泽东能对之加以具体地分析,批判,并融合其优秀万分。这种融合是建立在对国情(包括历史化传统和现实情形两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及研究”基础之上的。他在主编《湘江评论》时,就引进了近代西方资产阶段化来否定封建化,因而促使他更早地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和化观“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则无德智也……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子孙后代幸福的大事。对于“三育”的关系,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说得好:“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体育是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任重道远,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要深刻理解“德育不好,将出危险品;智育不好,将出次品;体育不好,将出废品”的浅显哲…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如何把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青年毛泽东身处国家积贫积弱的时代,为寻求中国的出路,他以澎湃的激情、执着的信念不断地修学储能,探索真理,走过了一条曲折而复杂的思想历程。本文拟选几个横断面,反映其早期思想的若干特色。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中外无数的哲学和伦理学家。青年毛泽东在导师杨昌济先生影响下,广涉中西伦理,尤其对西方伦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杨昌济主编的《西洋伦理学史》,他工整地抄写了七大本。他还在读德国新康德派哲学家泡尔生的毗理学原理》的过程中,写下了二万多字的批语。批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