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重读毛泽东     
1917年,毛泽东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内容非常丰富,历来为专家所重视,被誉为中国近代体育理论的开山之作.笔者从该文对体育"真义"的界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辨证关系的论述,体育的特殊功效的揭示以及对我国有关体育错误思想的批判等方面,探讨<体育之研究>理论的创新以及具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索体育在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引起教育工作者对体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此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初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也是我国现代体育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体育思想文化瑰宝.毛泽东在此文中通过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体育存在的意义、体育原则、三育并重以及体育哲学等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时至今日,毛泽东体育思想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对当前广泛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和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代表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体育思想。围绕着毛泽东撰写该文的初衰,研究者众说纷纭。中央文献研究室认为,毛泽东想借此提倡武勇之风和充满朝气的奋斗向上的人生观。尹韵公先生认为,《体育之研究》是为响应陈独秀的思想而作。其实,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一事以及《日俄协约》的秘密签订,才是《体育之研究》成文的初衷。毛泽东《致黎锦熙一书》则是为具体阐述《体育之研究》做了先行铺垫。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格局特征以及阳光体育运动下学校体育内容与要求,构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新格局,认为需要加强部门间协作,营造阳光体育运动良好氛围,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与统一调配。淡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数据,重视其反馈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健康第一思想培养与健康理论学习。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对于体育既有亲身实践活动,又有理论探讨。他在1917年4月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不仅从理论上折射出光辉的哲学思想;同时,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和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体育的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高校非体育类专业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公共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视运动技术、缺乏理论知识教育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理论部分的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普通高校非体育类专业公共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肇颖 《华章》2007,(12):190-190
本文通过对《体育之研究》的学研和对我国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提出了学校体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体育之研究》是构成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篇章和形成标志,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料中的经典文论。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德国泡尔生的"意志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构成了《体育之研究》的哲学基础。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自觉不可;体育运动之根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运动之方法,应多少兼顾,少者不必不善;体育科学之研究,力图发展理论,争取解决问题等观点,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体育之研究》所蕴含的精深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体育之研究》是构成青年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篇章和形成标志,是中国近现代体育史料中的经典文论。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德国泡尔生的"意志主义"和辩证法的运用构成了《体育之研究》的哲学基础。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自觉不可;体育运动之根本,"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运动之方法,应多少兼顾,少者不必不善;体育科学之研究,力图发展理论,争取解决问题等观点,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体育之研究》所蕴含的精深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杨超利 《教育与职业》2002,(8):57-58,59
一、引言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终身体育的思想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成果和结晶。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一精神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位置。二、终身体育之内涵终身体育是体育价值观变革的产物。它确定了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坚实基础的主要目标。旨在塑造全…  相似文献   

11.
武术本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受到很多制约因素,本文以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为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来解决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校体育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文化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讨,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本文从邓小平、江泽民人才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培养方式、战略举措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表明其对我国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负荷,几乎是凭作惯性在组织课堂的情况不算少数.至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则也许只是偶尔在脑海中闪过,或许是在口头上提过。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若没有深刻的认识,还没有在自己的课堂上有计划的认真实施,则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教师。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教育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问题分析认为:体育课程文化选择的中西文化之争其实质是文化的"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传统本位论"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求充分挖掘我国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进行建设,破除体育课程文化仆从心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全盘西化论"坚持体育课程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改造中国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承认体育课程文化进化主义,从而陷入以牺牲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民族性为代价的欧洲中心主义.最后提出实现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的观点和构建我国体育课程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选择多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之“根”,是大学教育之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内涵建设之驱动力,是大学文化发展之重要使命。而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堪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文理分科传统模式造成了人文精神教育的严重滑坡;大学管理泛行政化导致了人文精神教育功能的严重削弱;市场经济物欲主义泛滥严重冲击了人文精神教育的正当性,冲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势在必行。而重构人文精神、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必须注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营造师生精神家因,解决师生现实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体育界对体育一词的翻译主要集中在sport、physical education、training等词汇,普遍认为sport主要用于竞技体育或大众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主要指的是学校体育,training主要是指体育训练。其中代表体育本质的词应属sport和phys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我们要站在政治全局的高度,从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成为师生员工的满意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虽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对我国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却没有一个系统的探索。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没有像阅读和作文那样详细的目标,只有笼统的写字要求。如果面对语文书法教育的魅力,深知它的价值潜力,却不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出功尽力的话,那书法就只能被高高束起,而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所以,明确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策略、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地把书法教育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把这种潜在的价值通过显性的手段真正用于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潜化的陶冶和显性的知识中不仅学会写字,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9.
实地调查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所研究区域的教育文化及其功能,通过实地调查能够收集到全面的、真实可靠的一手教育资料,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形成区域教育知识,实地调查具有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作用。关于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如何开展实地调查,日本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大塚丰教授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31号上发表的《作为方法的实地调查——研究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一个视点》一文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We aim to share some of our work currently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and unearthing the multiplicities of ways the denial of culture in relation to science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s embedded in issu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The issues become more troubling when we consider how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re manifesting locally in ways that force shifts in Indigenous ways of living while simultaneously nation-states seem to think that continued or increased control of Indigenous practice is warranted. For us, tak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uch approaches seriously requires significant consideration of how climate education impacts Indigenous learners and whether learning western climate science is indeed part of making real change important. In our work we have focused on the ways in which settler-colonialism and the resultant racialized hierarchies permeate science education and contribute to an expectation of human entitlement to land and a notion of land perman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