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曹中原 《教师》2012,(32):79-79
历史学是以史论统一为原则,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史,即史实、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论,即结论、观点,包括评价历史时所采取的态度、所下的最后论断。有史无论,历史学就成了一堆没有“灵魂”的材料;反之,有论无史,历史学就成了一架没有“血肉”的躯壳。只有史论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在充分认识史与论关系的同时,以历史概念分析、历史因果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课文前言分析作为切入点,强化理论教学,以达到史论结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肖迪文 《文教资料》2011,(6):104-107
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先后崛起于欧洲。它们不但把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且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科学化使得历史学走向了背离人性的研究方向。在这种潮流下。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对这种倾向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历史学的价值和尊严。然而,克罗齐由于所处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只能看到科学对历史学造成的消极影响。历史学与科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何探讨两者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阐释”中要做到“史论结合”。但是,高中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的现状却是:“第一,有史也有论,但史论却貌合神离;第二,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947年,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中曾对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  相似文献   

6.
田雪莲 《山东教育》2011,(17):34-35
1947年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中说:"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关联。"可见,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然而,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实施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机械式教  相似文献   

7.
目前,由于一些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考查目标,忽视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导致了史论脱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学历史教师要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意识,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误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文明发展的多线论,打破生硬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面,真正走进中国历史资料库,着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具体特征,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据史立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正道,也是历史教学应循的准则。“立”的过程、“结合”的过程,就是历史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维的过程。下面笔者就理论思维拓展问题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以求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克罗齐他们都批判历史哲学,克罗齐认为历史哲学和历史决定论是"空虚",因而历史哲学已经死去。但他认为我们可以"把有关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叫做历史哲学虽则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所研究的严格地说并不是历史的历史而是史学史,这两样东西在意大利文和其他文字中通常是用一个词来指名的。"马克思亦同样强调历史哲学无意义,但马克思并没有用历史认识论否定历史哲学,只是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历史哲学,他要建构的是一种现实的、活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1.
《莺莺传》中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元稹的诗、传奇的文本内证,难以动摇。元稹同韦丛结婚前,与类似莺莺型的女子,有过一段恋情,这一恋情使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并"恼乱君心三十年",《莺莺传》因此也就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先贤时哲据此研究元稹生平思想,卓然有成,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2.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发展近代化为主线,叙述了历次列强侵华战争,由于作者自幼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以及后来到美国留学的经历,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靠发展近代化。蔑视人民群众是其思想的局限性,但是作者的爱国热情却是不容掩盖的。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对新史学思想的最强有力的运用,该书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它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先生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3.
《史记》写作的学术文化背景是由民间阅读文化空间形成和神话历史化交互作用构成的;《史记》的叙事特征是用“从此以后”这种特殊时态显示的,而本质是拒绝整体性,但是由专名构成的叙事身份从逻辑和价值论两个层面保证了叙事真实性,这限定了史记学的论域及其当代学术文化意义:寻找抵抗虚无主义的修辞学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是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还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但是,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存在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西方修辞学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学科史论著。该书与国外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作者置身于一个跨文化语境,不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欧洲中心主义、学术政治等的掣肘,将西方修辞学科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智力语境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围绕西方修辞学的滥觞及其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这一主线,囊括主要的修辞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涉及修辞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批评、论辩以及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等,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修辞学科史。  相似文献   

16.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著述,本文辨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认识论的哲学原理、运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科学,通过围绕《资本论》具体分析说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著述,发现并且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 2 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中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们将历史批评置于后现代氛围中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中辩证地论述了历史本文实为一种主体叙述 ,而且是一种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虚构 ,同时 ,主体叙述与历史本文、历史语境与文学虚构之间存在着“解释的循环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但是,很少有人对《正义论》中的“善”进行阐释。“善”是一个古老的基本哲学范畴,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就对“善”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伦理学思考和诠释。但是,他们都没有把善置人于社会关系中来理解。而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从社会关系中来把握善,把善理解为合理期望的理性善;有词典式序列的基本善和基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道德善。当然,罗尔斯的社会道德善仍然没有离开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的“天赋观念”学说,从亚里士多德的不死灵魂的回忆说启始,到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的神启和信仰的学说,再到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学派的笛卡尔的“天赋真理”说、斯宾诺莎的“天赋真观念”说,以及莱布尼兹的“天赋能力”说,经历了一个逐步消解“天赋”程度的过程。这一演变路径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科学和哲学发展历程中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素的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