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德 《武当》2014,(1):49-52
(接上期)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释解】天下最根本最伟大者莫过于道,天下最仁慈最具功用者莫过于德。然而道与德不是互不相干的两码事,而是宇宙本来之物的一体二面。道包含着本原的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德则是发挥信息、能量、物质和规律法则有益作用的过程行为。德从本体  相似文献   

2.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3,(13):244-245,243,242
"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菊不遇于人,而人不与菊遇,流于玩物,而吾人之志荒矣。"  相似文献   

4.
鸡赋     
佚名 《收藏》2013,(13):288-297
贵为神鸟,史叫崇明,拥五彩之羽翼,得天地之馈顾,享万民之宠敬,受天子之钦仰,并凤凰而不卑,遇百鸟而不亢。一鸣雄厚,天下清明,朝霞曼溢,觉醒城邦。项披赤冠,宛若百禽之皇。颈系红缨,应接蛮荒金戈。遇志怪而勇斗,是谓武德。于米粟而呼伴侣,是谓仁德。先帝炎黄,辅之膏汤,黎民山野,伴之水乡。无帝王之扈秉,无水草之贱灭。  相似文献   

5.
修武修文,古之治致之道也。远之,则用于一国,迩之则用于一身,未有截然相判者也。孔子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此文武之道,犹太极之有两仪。两仪交变,而生生不穷。然究极其蕴,一而已矣。一者,在天为理,在人为德。理发而生万物,循之则昌也;德成而举百行,勉之则至也。一而万,万而一,精粗巨细,无相或遗也。  相似文献   

6.
正序古今来瑟居六乐,剑统五兵,制器尚已。夫瑟与琴并用乃琴在而瑟亡矣。即今之谈剑者往往假刀法托之,抑知古之人居则在侧,行则佩身,饮食宴享则起舞以佐欢,未尝一日废也。汉唐以来,彬彬之士执笔墨而拘于文,赳赳之夫仗戈矛而流于莽,遂使古法渐湮,而干莫之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三体式要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火居士 《精武》2008,(2):53-53
三体式,桩功修炼之法。始于郭维翰先师,李洛能行意拳发扬之。今之山西,河北二派形意拳之三体式,各有独到,然非繁琐而无头绪,即简约而不兼备,且囿于天、地、人三才旧说,陈列愈多,而习者愈困惑,皆非古人原意。吾师尝云:三体式乃三节、三法(手、足、身)之条目,七拳之纲领,盘根之捷要,而兼为养气,炼气成大丹之基础。  相似文献   

8.
竹赋     
吴应箕 《收藏》2013,(13):215-223,212,214
嗟草木之多靡,无此君之挺特。虽寄生于荒阶,亦不扶而自直。惟松柏之同心,历岁寒而征力。泻琴瑟之清响,漾琅玕之碧色。亭亭数竿,若俟予来。其造其下,不问谁栽。  相似文献   

9.
孔德 《武当》2005,(9):48-50
[原文] 玄天上帝曰:《易》曰:“乾父坤母。”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天地之不可无男女”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兹形象者,皆具乾坤之(?) 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今当慈航普渡之际,宝筏共撑之时,男则教亦多术, 竟舍坤维而不顾哉!指男之玄精奥妙,不啻汗牛充栋,度女之法范典型,殊成寥寥无几也。吾切发悲而独论之:  相似文献   

10.
任重其画     
雒三桂 《收藏》2012,(2):26-29
京师之地,豪侠杰士之所聚集,而魑魅魍魉亦所在多有。余旅食京师有年,尤喜书画,每欲与当世高人交而不可得。盖数十年来,画风曰弊,习画者虽众,而不知法古,日孜孜于所谓创新;或竞效西人之所为,唯西人之马首是瞻,而沾沾自喜,以为古人不我若也。而十之八九皆江湖术士,不学无术,尘俗满纸,野狐禅耳,虎豹之皮而犬羊之质者不可胜计。环顾萧然,几无可与语者。以是裹足门限,读书习字,聊以度日。如是累年,然后得任重千里。  相似文献   

11.
孔德 《精武》2006,(5):16-17
[原文]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借五行所化而养。人身之有元精,如五谷中之有稻米,种于春,长于夏,结实于秋,得纯阳之气,又根养于水,花扬于午,借水火既济而生,炼以三伏烈日之气而成。所以,养人之物,稻米为上,足补人身阴阳结成之元精。至五行所化青黄赤白黑、咸苦酸辛甘之物,五行所属东南西北中之产,皆非纯阴纯阳,辅助元精则可,生养元精则不能。可用以治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病,不能补元阳真阴之不足。[译文]  相似文献   

12.
水火居士 《精武》2009,(5):34-37
肺手太阴之脉 天府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相似文献   

13.
意在子先     
《围棋天地》2010,(19):20-20
《棋经·斜正篇第九》云:“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上者……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欤?”  相似文献   

14.
南怀瑾 《精武》2007,(7):46-46
有文治者必有武功,此乃中国传统文化之名言,亦为显示上古之世,文武合一之名训。然所谓武者,即止戈为武之意,以威杀而止残杀,以奋战而达非战,实为护生仁术之功德也。但武学约有分为广狭两畴。广义之武,即为军国大防兵法战阵之学,必以戒慎恐惧,好谋而成,  相似文献   

15.
网球兵法     
第十篇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摩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相似文献   

16.
(一)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理。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  相似文献   

17.
刘元生 《武当》2013,(2):19-21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注: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空气磨动而生太极,遂分阴阳。故练太极先讲阴阳,而内包罗万象,相生相克由此而变化矣。太极本无极生,而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注: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拥、捋、挤、按、采、挒、肘、靠、进、  相似文献   

18.
拳术述闻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与易     
李兆生 《武当》2012,(9):14-15
夫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是拳法理义中意深与"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极。又,太极者,阴阳也,拳经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之句,明示太极为拳之理意深焉。又云,太一为道。太乙者,道,阴阳显化。悠古太虚,由兹而生,太素有形,太虚为象。元始开天,道化阴阳,是由一而演生万类也。易之为象者河图,易之为文者《周易》。上圣观天地而识造化,云天下万类概由一气所以生化。圣人作卦,制度纪天,运数追踪,以明阴阳之变。古仁者言,立  相似文献   

20.
孔德 《武当》2007,(3):32-34
【原文】玄天上帝①曰:“《易》曰:‘乾父坤母②。’阴阳之义,昭昭可考。有天地然后有男女,则阴阳之道又不言而喻,则是有天地之不可无男女也明矣。”男受乾坤之变化而成其象,女亦秉乾坤之交泰而有形。凡具此形象者,皆具乾坤之?,而同列于宇宙之间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